认真的态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保证和动力。从事教学工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教学“六认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的教学“六认真”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根据苏州市、太仓市相关规定及本校实际,特制定《太仓市陆渡小学教学“六认真”实施细则》。
一、管理层面
㈠建立各级教学质量督查机制
⒈规范教研活动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常态检查(包括教研组活动、备课组研讨、教学展示等)。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业务竞赛,如:三字一话、命题、演讲等,拟定每学年评选优秀教学随笔、优秀命题设计与考核方案等奖项。
⒉教导处定期对各年级、学科进行质量调研,了解教学质量现状,并正确评估。
⒊规范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建立考试、考查命题质量的检查制度。
⒋各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状况及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㈡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制
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加强四基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⒉建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评价,通过激励机制促使良性发展。
二、教师层面
㈠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知识及基础状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教案,努力使备课规范化、科学化。
⒈熟悉课标和教材。认真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新教学理念。掌握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教材体系与编排特点,在了解小学本学科全程教材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本学年教材,准确把握各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特点,以及它在整个小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⒉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分析学情,了解所教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缺漏所在、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⒊认真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知识基础、习惯态度、教学措施),分单元教学总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安排等。
⒋精心设计教导学方案。一份完整的教导学案,一般应包括:教学内容(或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器具、前置作业)、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学后记等内容。
⒌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教师要结合教案的实施情况,体会特别深刻的,应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把改进措施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体会写于教案后,养成教后反思的良好习惯,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数量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3,更要有质量要求,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提倡“一课一得”。
⒍认真制订期末复习计划。加强命题研究,明确复习内容及要点,要精讲精练,不机械重复。
⒎认真制定作文教学方案。作文教学要根据训练要求,写好作前指导与作后讲评的教案,提倡教师写下水文。
⒏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做到统一要求,明确目标,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定期研究教材教法,商讨、交流备课体会,协调教学进度和评估测试要求。教研组长、学校骨干教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⒐认真开展个性化备课。备课要以个人钻研为主,提倡个性化教学设计,杜绝照搬教学参考资料、他人教案或本人旧教案,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教师必须要备详案。备课要有一定提前量,一般以提前3课时为宜,每周一课时的学科要求至少提前一周备课量。
⒑认真开展自查、互查和随机抽查活动。备课组开展每月一次互查活动,教导处安排好期中与期末的检查活动,平时要加强随机抽查,根据格式规范、钻研教材、过程设计、教学后记、书写规范等项目进行等第评估。
㈡认真上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上课是“六认真的核心环节”。每个教师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40分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课表及教学进度上课,不得任意占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随意调课和代课。
⒉遵守课堂教学常规。课前准备好需用的教具,准时进教室;上课时不擅自离开课堂,不提前下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任意拖堂;学生做作业时,应巡回指导;课上不嘲讽、训斥学生,不责令学生退出课堂,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衣着整洁、举止端庄,不化浓妆,不得穿背心、吊带衫、拖鞋上课,体育教师必须穿运动衣、运动鞋上课;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中途不得接听电话和接待客人。(详见《太仓市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十条》)
⒊明确课堂教学要求
⑴教学目标明确:要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过程清晰、合理,既符合教材精神,又切合学生实际,重难点突出。
⑵教学内容正确:要把教学内容正确地传授给学生,要注意科学性和严密性。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之中,教书育人。
⑶教学方法改革: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注意讲练结合,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渗透“以生为本,学会学习”理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⑷教学手段先进: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思考,努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⒋全面优化课堂氛围。创设师生、生生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导语新颖独特,环节衔接自然,活动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切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验操作正确、熟练,板书工整,字迹规范;教态亲切得体,教学语言规范、生动,富有启发性。
⒌教师要重视教学卫生,注意纠正学生坐、写姿势。随堂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㈢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作业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按照课程的要求,明确提出作业的内容、数量、次数及交作业的时间。
⒈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和形式。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精当。提倡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体现作业的针对性和精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提倡布置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动手实践、操作性强的作业。提倡布置适量的口头作业,注重口语交际,要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外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⒉严格控制作业量。不得歧视、排斥、厌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准用增加作业等方式惩罚学生。班主任应负责控制和调节好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可适当布置朗读、活动或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的各科家庭作业总量要严格控制在规定时间以内,并注意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中高年级除语文、数学、外语外,尽量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提倡布置个性化的家庭作业。保证小学生每天十小时的睡眠时间。
⒊年级组内各学科统一作业规格。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步骤清楚、书面整洁。养成自我检查、分析评价练习结果等良好学习习惯,各班要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评活动。无故不做者要教育其补做,有困难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予以帮助,增强作业的自主性。
⒋凡布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应熟悉题目,做到心中有数。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细致,批改符号要工整、规范,作业本上均打A、B、C、D等第,对特别优秀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使用鼓励式的“个性化”评价。按时收发,及时反馈,做到“人人清”、“堂堂清”,对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进行面批。凡作业错误应要求学生订正,订正后由任课教师重新批阅,增强作业的反馈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批改中要注意鼓励为主,提倡写一些必要的评语。
㈣认真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是实行分类指导、提优补差必不可少的一环。
⒈平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生中开展适当的互帮互学活动。
⒉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辅导内容,采用不同的辅导措施。对后进生要热情关怀、重点辅导,要分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耐心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们扫除接受新知识的障碍,树立自信心,改善学习方法,弥补知识结构的“断链”层,特别要保护和鼓励他们的细微进步,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优等生要加强培养,发展其特长,科学合理的指导课外自学,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⒊严禁组织学生购买规定之外的学生用书,不得向学生推销各类教辅材料。
㈤认真组织考核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教学过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⒈加强平时质量监控。把握学生成绩变化情况,向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导处及时反馈信息。
⒉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策略,如:口语交际、实践操作等,评价以鼓励发展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⒊语文、数学和外语每学期只进行期末一次考试,其它学科不得以期末一次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平时对语文、数学、外语可以组织单元检测练习,用于教学反馈,但只能利用课表中规定的教学时间进行,不准挤占其他学科教学时间。
所有考试和单元检测练习均采用等第制,不准公布名次,不准公布班级最后几名学生名单。
⒋认真命题。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要加强命题研究,把握命题方向,提倡自主命题。命题要符合课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难易适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注意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等全面素质,注意考核的有效性度。
⒌端正考风,严肃考纪。教导处负责全校期末考试的统一调度安排,负责对考风考纪的督查,对监考教师的考评。一方面要求教师集中思想严格监考,杜绝舞弊行为,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对学生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发现作弊者,给予校纪处分。
⒍认真阅卷。一般实行密封阅卷,采取流水作业法。阅卷时,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责任到人,既要认真,又要及时。教导处作必要抽查。
⒎做好期末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教师要认真分析,认真填写质量分析表,准时上报教导处存档。要及时指导学生通过考核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调整策略。毕业考试不及格者按规定进行补考。
㈥认真组织课外活动
⒈认真组织“绿野”少年宫活动,做到四落实: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各活动小组要结合学科特点,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使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
⒉课外活动要按计划认真组织,保证活动时间,确保活动质量,要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每次活动要作好点名及内容记载,注意积累资料,期末认真总结。
⒊以年级为单位,结合上级行政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年级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向。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效利用社区资源,本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⒋重视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人格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然、和谐的发展。
附:学生成绩评定方案
评分制:学生的成绩一律用“A、B、C、D”的等级分制,“A”指知识掌握率在90分以上(含90分);“B” 指知识掌握率在75分~89.5分之间; “C” 指知识掌握率在60分~74.5分之间;“D” 指知识掌握率在60分以下。
期末成绩:书面80%,口试20%
学期成绩:平时50%,期末50%
学年成绩:上、下学期各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