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课题研究课

作者: 时间:2024-11-04 点击数:

课题研究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执教者:陆渡小学,韩雨;上课时间:2024年10月22日;上课班级:六(4)

一、课题简介

1.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小学思政“话题式”教学研究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规划一般立项课题;立项时间:20232月;编号:2022/LX/02/034/03;主持人:陈靓;单位: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

2.核心概念界定:

1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于不同方面的特点及其差异,就构成其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

2“话题式”教学:话题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思想,选定话题,并以此为主线创设一定的结构化情境,构筑具有一定思维张力的问题(子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讨论、体验、思辨等活动,在知、情、意、行不断转换与升华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3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小学思政“话题式”教学是指小学思政学科教学中,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一体化设计要求出发,通过设计有引领价值的核心问题,把教学的中心转向学生主体,有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让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有深度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小学低年段以单个生活趣味话题为中心,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开展话题活动学习。小学中高年级以主话题和序列化子话题构成的多话题活动学习,即“前议题式”学习,进而逐步过渡到初中阶段全面开展议题式学习。

3.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以激发思维、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建思维品质视域下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为目的,以探索“话题式”教学策略为直接目标,坚守新教材鲜明的理念和特色,让思政回归生活,关注价值引领,活动中注重情感体验追求,注重思想提升,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操作范式。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资源体系。
4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评价标准,构建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

4.研究主要内容:

1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设研究。

拟包括以下研究内容: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小学思政教学中运用“话题式”教学提升思维品质研究;基于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在小学思政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等。

2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的设计与架构研究。

拟包括以下研究内容: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的特征、内涵、教育意义研究;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示范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的方法、道德辨析的方法、情感教育的方法、道德内省的方法等);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课程形态、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

3运用前置式话题培育独立思维的研究。

拟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前置式话题的特征、内涵、教育意义研究;前置式话题教学促进小学生独立思维的意义、价值与方式。

4运用问题式话题培育逻辑思维的研究。

拟包括以下研究内容:问题式话题的特征、内涵、教育意义研究;问题式话题教学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意义、价值与方式。

5运用交流式话题培育灵活思维的研究。

拟包括以下研究内容:交流式话题的特征、内涵、教育意义研究;交流式话题教学促进小学生灵活思维的意义、价值与方式。

6运用拓展式话题培育发散思维的研究。

拟包括以下研究内容:拓展式话题的特征、内涵、教育意义研究;拓展式话题教学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价值与方式。

7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评价研究。

研究小学思政课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大致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课堂评价、课外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等。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将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应用于小学思政教学的案例研究。

2.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利用“话题式”方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3.本节课设计意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从认识法律-了解作用-懂得法律-学会用法,同时课堂上加入活力课堂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了解法律的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操作中感知、辨析、推想、归纳,从而在形成相应认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4.理论、理念说明:

1有助于思政课程更好地落实。在第八次课改前,小学思政课用“环节”来构建课堂,第八次课改后,用“活动”来结构全课,课堂虽生动活泼,却缺少内在逻辑。课堂上热热闹闹却没有思维的深度生成,“话题式”教学使思政课更具逻辑性、指向性、形象性、真实性,是新课改后的一次尝试。

2有助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施。研读新课标,实现不同学段在育人目标上的循序渐进是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在小学阶段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初中阶段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在高中阶段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大学阶段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这就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资源、育人目标上实现一体化,确保育人过程的各个阶段各有所为、各尽其力、各有所获、各见其成。小学话题式教学,受启于初高中的议题式教学,为小学逐步过渡到初中阶段全面展开议题式学习助力。

3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全方位提升。小学思政教学中探索“话题式”教学,是对当前小学思政教学的优化。“话题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协作开放、交往接纳的人文主义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话题为统整,以学力为目标,以素养为目的,以思维活动为核心,学习者深度参与学习,学生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5.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同学们,运用你的经验,说说这些场景与哪些法律有关?

话题一在生活

1.小组竞答:我们公民都会受到哪些法律的保护呢?我国有哪些法律呢?

同学们都很棒,居然知道怎么多法律,老师为你们点赞,其实法律相伴我们一生。

请学生针对不同年段说法律名称。

2.指名分阶段说说法律:婴儿期、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3.法律无时不在: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甚至到死亡,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无论在哪里,在怎样的场景当中,都有相关的法律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约束我们的同时,也是在保护着我们。

5.晨报小记者采访记性现场采访:请你采访一下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涉及哪些法律。

我采访的是 ,他/她是 ,涉及到的法律是        

4.法律也无处不在:图片展示

1)工厂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道路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3)超市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学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小结: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时时都有法律的踪迹、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设计意图课前搜索以及课堂上的小记者现场采访,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生活中时时都有法律的踪迹,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话题二有我学

1. 认识我国的三大实体法:展示三大法律的图片。自主阅读6-7页。分别找到其含义、规定、作用。选择其一进行介绍。

  刑法

1. 解释:什么是刑法作用是什么?

2. 七嘴八舌:你知道哪些行为是犯罪吗?请你说一说你知道的犯罪行为都有哪些?

 补充:故意伤害罪

3.我当小判官:请你判断一下,嫌疑人王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他触犯了什么法律?

4.判断结果: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已被刑事拘留,他触犯了《刑法》。

5.阅读角:课本第6页---刘邦《约法三章》

民法

1. 解释:民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2. 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视频,

希沃游戏考查对民法典的知识了解。

3.热门话题---贾玲,餐饮公司侵犯肖像权,被判赔10万并道歉:你知道该商家的行为是触犯了哪部法律吗?

4.出示:民法总则片段

5.讨论:你见过合同吗?你知道合同有什么用吗?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签订合同呢?

6.新闻:建筑工地不少民工没签劳动合同维权难。

7.律师提醒:劳动者谨记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保护自己最好的法律武器。

8.说一说、看一看:生活中的合同。

9.温馨提示:现在社会中,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签订合同能够方便我们依法维权、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

1.解释:什么是行政法。

在法律的大家庭里,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稳定有序、更加和谐美好。

希沃活动:法律知识大比拼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展示、游戏挑战等方式,步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三大实体法的规定以及作用,以及法律中的几条常见行为及处罚方式,明白各项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慢慢提升对法律的认识,初步学会使用法律。

话题三:有我用

1.那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我们可以根据图片来说说,图上没有的也可以说。

2.法律作用大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作用了吗?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

(生交流,出示相关图片)

小结: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合法的行为受到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制裁。当正义和冲突发生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

3.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如果有人偷摘我家果园的葡萄,我就去摘他们家的。

2)如果有人欺负我弟弟,我就找人去教训他。

3)如果我被别人家的狗咬伤而来,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认倒霉。

思考: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我们不能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也不能忍气吞声,我们应该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4.请你说一说,如果遇到以下情况,正确的方法是怎么做?

5.相关链接:法律援助。

6.出示太仓法律援助机关的地点、联系方式等。

7.国家主席习近平爷爷说过这样一段话,请听: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想象没有法律的日子,会发生什么?知道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感受法律的作用,并能够学会懂法、知法、学法、用法,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后拓展与小结

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法律、处处有法律。我们认识了三大实体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2.课后拓展:下周开展一次“法律故事会”,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板书设计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时时 刑法

生活 法律 民法 作用大

处处 行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