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中年级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实践研究》文献研究综述

作者: 时间:2022-10-10 点击数:

“双减”背景下小学中年级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实践研究  

文献研究综述

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作业改革一直是义务教育改革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也对作业设计的研究愈发重视,本文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对有关“小学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研究”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以“作业设计”为主题检索后得到40,156 条结果,为关键词共有 15,617 篇文献;以“语文作业设计”为主题检索后得到3,952 条结果,为关键词共有50篇文献;以“作业 情境化”为主题检索后得到259条结果;以“语文作业情境化”为主题检索后仅得到6 条结果,以掌握现有研究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与意义,确定本课题在相关研究中的位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及寻找新的突破点。

一、作业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作业设计的基本内涵解读

1.国内研究

“作业”出自《管子·轻重丁》中的“行令半岁,万民闻之,舍其作业,而为囷京以藏菽粟五谷者过半”,同义词为“功课”等。“作业”是一个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的概念,在教育领域中《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为“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教育大辞典》中也将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并定义“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中提到的课外作业指的是学生课后开展的无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

《辞海》中将设计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现代设计辞典》中对“设计”的定义:“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作业设计”一词在《教学设计》中被定义为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作业设计问题和确定作业设计目标,建立解决作业设计问题的策略方案,并试行、评价与修改的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

张涛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初探》(现代语文,2015年12刊)中提到了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更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观点应该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出发,使得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过程,由此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个人需要的作业。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作业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与完成一定的教学学习任务相联系的一种学习活动。同时国内也有少部分学者强调了作业的实践性。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国内对于作业的内涵和功能上界定带有一下几点倾向:国内学者将强调作业对于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的功能,对于作业的形式侧重书面练习还是学习活动界定不一,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以及对作业的责任。

2. 国外研究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正式提倡学生在课后要运用和实践所学的知识,家庭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后,家庭作业成为课内学习的继续,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认同。发展至今,国外专家学者主要将作业的思考与研究分为以下四种流派:福绿贝尔与蒙台梭利是较早使用“作业”一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把作业看成是一种游戏活动,几乎也等同于教育活动。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则站在教学论的视角下来阐述作业,认为作业是教学巩固的一部分,也是管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杜威和克伯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解释作业,把作业视为一种“学习活动”强调作业设计的情境化。泰勒、布鲁姆和加涅则是把作业认为是评价任务。

(二)作业设计现存困境分析

从各学者的研究来看,现阶段的语文作业仍停留在“题海”作业阶段,王桐增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分析》中调到对现阶段“题海”战术进行了分析,认为“题海战术是每个学生都不陌生的词语,很多语文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只追求所谓的面面俱到,觉得学生做的多、看的多就一定能记得住。更有甚者,还会有拔苗助长的行为。”这样的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链条的延伸,而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负担。李华在其硕士论文《初中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中提到,现阶段语文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除此之外,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吴朝晖在《高中语文作业现状的调查、反思与对策》中提到,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生长点。但现阶段作业的过程却是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由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感情交流途径很少,所以学生的“问题、困惑”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知识、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情感、态度、兴趣需要、价值观等”的形成则缺乏培养。

(三)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1.国内研究

1)对作业设计原则的研究

国内小学教育工作者已经能够以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兼顾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提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主要有:教育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多样性原则等。原则五花八门,多数作者选取其中几个原则作为自己论述的重点,且个人表述不同,但部分原则的表述其本质是相同的。

(2)对作业类型的研究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将作业的类型分为:预习和复习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等。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后作业的分类依据不同,作业类型也就不同。如有依据作业层次划分的基础作业、应用作业、提高作业;有依据学生能力划分的朗读、写作、绘画、表演等作业;还有孙闯设计的顺向型和逆向型作业;王芳在《小学语文发展性作业探索》一文强调注重学生的发展能力,将发展性作业分为:观察体验型、信息集成型、实践操作型、专题创意型、思辨内省型。这些学者们提供的作业类型都为一线教师开展作业设计提出了新思路。

(3)对作业评价的研究

关于作业的评价,学者们主要从评价的方式及评价的主体性两方面展开研究。针对作业评价,提倡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作业对学生发挥的发展功能。

评价方式有:分层评价、多向评价、多次评价;针对评价主体不同提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的合作评价等。孙泽容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评价》一文中提出了形象性评价、符号性评价、定量性评价、等级性评价、对话性评价的评价意见。也有针对评价的专门论述,如刘新萍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评价,从评价理念与趋势、评价原则、评价类型、基本要求、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对策分析、实践探索若干方面做了系统分析。孙泽容在其文中提出了形象性评价、符号性评价、定量性评价、等级性评价、对话性评价五种评价方式。杨军从关注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入手,提出了差异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

针对作业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是其主要方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此外卢友玮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六种不同的评价角度。

2.国外研究

相较之国内,国外作业量控制较好,西班牙政府和土耳其政府都于80年代宣布禁止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英国政府规定5指11岁孩子每天仅需完成10至30分钟作业。同时国外聚焦研究作业与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是得出的结果大不相同:正相关、负相关、曲线相关和不相关均有。学者Cooper认为家庭作业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能力,不当的作业会使学生对知识失去兴趣。

同时国外学者开始强调作业的创新与综合应用。在美国,个性化作业的推广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由于多年推行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变成了一种时尚,学校不给学生留课外作业。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意识到了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学生的课外作业明显增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社会各界为了解决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这一问题,已经持续开展了对家庭作业的一系列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具体阐述了家庭作业的概念、类型以及有效性等问题,逐渐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随后,在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里斯·古柏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对“作业”有效性的研究,并认为课外作业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格培养产生影响同时作业可以使学校和家庭建立起一种非常重要的联系。

总而言之,国外的众多学者认为,在关于“作业”是与非的问题上,纠结的主要问题不应该是减少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该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质量。这样,国外学者们对“作业”的研究便和国内学者对“作业”的研究涉及到同样的问题,即对原有的作业进行优化。

二、情境化的基本内涵解读与应用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解读

1.国内研究

“在《说文解字》中,情”字被解释为“人之阴气有欲者”。而“境”字在《说文新附》中标注为“境,疆也。从土,竟声。经典通用竟”,而“情境”一词,较早出现于唐代托名王昌龄的《诗格》中指诗中蕴含的情感达到真挚且深切的境界。“情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二则是指情景;境地。

情境与教学的结合历史悠久,成功的教学都需要有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课程的实践性特色,而李吉林老师从“意境说”提炼情境教育理论,将“情感与认知结合”,而凝练出“情境”,即指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的以“真、美、情、思”为核心的广阔心理场,作用于学生情感认知。在此影响下,国内的教师也展开了相关实践研究,推动“情境”含义的完善发展。《教育大辞典》中对情境教学的解释是: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2022版《语文课程标注》中也提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2.国外研究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孔子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相似,都在教学实践与言谈中出现与现代“情境”相似的描述,在杜威发表的《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情境”上升到了教学理论层面,其第一次被以“概念”形式提及则要追溯到1989年《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中,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源于心理学的情境认知理论主张,教学应把目标从概念的传授转变为使学习者进入可能需要使用这些概念和技能的真实任务中进行活动。建构主义学习者同样主张学习者应置身于“真实情境”,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情境性在所有认知活动中都是根本的。

1991 年让•莱夫(Jean Lave)和埃蒂纳•温格(Etienne Wenger)的著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问世,书中提出了“情境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重要性。作者还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提到隐性知识对学习新手很重要,认为学习活动必须在情境中进行。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安德鲁在《构建项目的学习环境》中强调通过建立项目内的学习环境来促进从业者等的反思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技能及学会如何学习。G· 萨洛蒙和 T·安洛杰在《教育心理与教育技术研究的互动关系》中指出,知识和能力都与具体情境相关,超越具体情境的能力素质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些都是关于情境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代表性作品,对国际情境教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李吉林老师是我国最早提倡进行语文情境教学的老师,她在看到情境教学实验的喜人效果后,便不遗余力的为情境教学的推广做了许多工作,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文章作品。其中有《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八卷本)、《为儿童的学习》等十余本专著,介绍了情境教学从不自觉的应用到形成系统的过程,以及李老师进行语文情境教学的案例。李老师的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我国情境教学最初的理论和实践基石。

在语文情境教学的教学成果得到初步认可后,如何创设情境,成了情境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创设情境的策略进行研究。这部分的内容多根据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通过分类列举几个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研究。其中有针对具体教学板块所设计的具体策略,如严慧的《初中文言文情感情境教学法实践》、胡根林的《情境作文——走向真实的写作和写作的真实》、吴伟星的《阅读教学中情境化导语设置例谈》,这些文章往往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或教学重点不同,结合教学实践给出具体的操作建议。福建师范大学王诚的硕士论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华东师范大学朱玲的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周静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他们都把情境教学的操作策略当作重要部分进行阐述。

三、对情境化作业设计已有研究的反思

(一)已有的作业设计的实践

语文教育方面虽发生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现如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在更多的方面仍旧是关注课堂教学本身,实践、讨论、争辩的基本上是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干的作业体系研究却没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规范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有规范的设计流程,即语文作业设计要涵盖应有的全部要素。而现有的研究全仅限于针对设计流程中的某几个方面,没有研究者涉及到整个流程依据设计方向、作业类型以及作业评价等步骤进行设计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这也是笔者所研究的方向。

(二)已有的情境教育的实践

随着情境教学的流行,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也开始反思情境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孔凡成在《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情境”的反思》指出情境概念来源的失误和对虚拟情境功能的夸大等失误。金军华在《设置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导引策略》中指出语文课堂的生活情境中出现“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窄化对生活的理解”、“机械联系生活实际”、“无度拓展生活空间”等误区。除此之外,硕士毕业论文中也有很多我国语文情境教学的反思,如福建师范大学刘琳的硕士论文《语文“情境教学”的现实与理想》,陕西师范大学的周志欣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他们都对目前我国语文情境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这也是笔者借以对将情境与作业相容的一大尝试。

(三)已有的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实践

从知网数据而言,已有的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研究较少,且多为以具体案例形式出现,往往停留在教师个人经验的基础之上,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如郭玉清在《以多元化、情境化作业设计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一文中,便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从作业设计、作业反馈、案例分析几环节阐述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策略。赵飞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与表现性评价》中聚焦语文情境化作业的表现性评价。聂日佳在《如何设计情境化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中利用文本、课外阅读和生活三层次以阐述如何增强家庭作业的趣味性、拓展性和实践性。如何实现高质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的策略是凸显情境驱动路径,通过情境的创设与优化,让作业设计与实施从单篇课文走向成体系这正是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而改善的问题之一,期望为有作业设计需要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整套可行的、简便的设计思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