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
文献研究报告
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课题组
长三角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更是一个社会、经济和人文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徽派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楚汉文化等等既各具风韵,有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构成绚丽多彩的长三角文化。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这一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长三角地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伴随历史变迁,不论是“吴文化”时期,还是“江南文化”时期、“海派文化”时期,在长三角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发展着的文化,它都是有起码的价值认同和核心精神的(这种核心精神越往后发展就越见其清晰)。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很多专家学者对此已经广有论述。但是从不同的层面或者角度去归结,有很多种提法和论断。【1】陈尧明 苏迅从长三角文化的积累与裂变入手开展了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域文化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核心精神: 内在自觉的开放心态、超越自我的突破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简约朴素的平民风度。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灵魂,在现代化建设中蕴含着丰厚的价值。长三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从宏观意义上来说,【2】束有春认为,长三角地区拥有丰裕优渥的天然物质条件和人文累层积淀,兼有古老的吴、越、楚文化属性,与中原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一地区的文化具备了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在融合创新中发展的特点,对整个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3】孙琴安认为 :长三角三省一市,都有着深厚又有的历史和底蕴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的分别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色。我们要尊重他们原有的文化品格、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使其在新的区域格局和发展模式中得以延续,并且得到传承和更好的发展。
二、关于文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研究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文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地域文化由于其所具有的亲缘性和地域性,也开始受到重视。。地域文化与课程融合,发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能给我们的课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课程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鸿沟。学者们对地域文化与课程融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4】王芸认为课程作为各种文化的载体,结合地域文化,能使学生对其他地区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形成多元文化理念:首先,学生通过了解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使他们能认识本地区文化存在的价值,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成就及贡献,使他们树立自豪感,从而自尊、自信,产生文化归属感;其次还可以通过比较各种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容忍异己的文化态度。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不等于文化的自我优越感,更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而是对各种地域文化做出客观的比较,对多元文化持包容和尊重的态度。【5】王海燕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地域文化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而言,把地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是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儿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自我意识,缓解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对立,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地域文化还有助于教育者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6】夷浩方认为地域文化为学校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有机的养料,融合地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之路和有效之举。接地气让学校获得适宜的生长;铸校魂,让学校充盈鲜活的精神;显个性,让学校闪耀独特的光彩;见神韵,让学校增添化育的魅力。
三、关于长三角地域文化课程建设的应用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教育研究者在地域文化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杭州市夏衍小学【7】戴玉梅认为基于地域文化来建设和丰富学校课程,全面而有个性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为实现地域文化与课程的整合,在基础性学科的教学中,融入蕴含地域文化的课程要素。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拓展性课程相整合,合理运用校外资源,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江苏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8】蔡海蓉认为通过对 “小辰光”地域性文化课程的建构,将地域性文化和语文课程相结合,系统化、立体化开发和实施能够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索海门地域文化的环境起源,探寻海门地域文化的优秀特质,探究海门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审美体验,领悟文化内涵,增长实践智慧,培养语文素养。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 【9】朱红 张浔 认为:学校的“海派文化 ”系列课程开发实现了从“丰富教材内容 ”到“体现育人功能 ”再到“凸显主体实践”的价值重心转变,开创了本土研学旅行的新样态。
四、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于长三角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建设课程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于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就整体而言,还存在着系统性不强、融合性不强等问题。
1.系统性研究不足。目前,虽然有多个学科从不同角度对长三角地域文化课程进行了探讨,但是其本身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研究体系。如何将已有的研究统一起来并形成一个明确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框架,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2.融合性不强。从上述研究中发现,学者更多的是将本地区的文化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中进行研究,而并未尝试将各有特色的不同区域文化结合起来,促进文化特色的融合与交流。从而优化本土特色项目,探索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接下来的研究中,将着力研究地域文化融合课程,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提供新的形式和方式。
【1】陈尧明 苏迅.长三角文化的累积与裂变:吴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
【2】束有春.多元融合与长三角文化核心价值研究[J].长三角文化与区域一体化,2020.06
【3】孙琴安. 区域一体化格局下的文化多样化[J].长三角文化与区域一体化,2020.06
【4】王芸.论地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9):8-10.
【5】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6):34-39.
【6】夷浩方.融合地域文化丰盈学校生长[J].江苏教育,2015,(39).
【7】戴玉梅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浙江教育报 2021,01
【8】蔡海蓉 地域性文化,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扇窗,小学教学研究
【9】朱红 张浔 创新形式 活化实施 ——“海派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项目研究,现代教学,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