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
调查研究报告
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教育部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区域正在推进的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娄江新城建设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我校对融长三角三地地域文化的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小学地域文化 融合课程
【正文】
一、调查缘由
1.掌握学生对长三角地域文化了解程度
由于长三角地域文化的抽象性和广泛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欠缺。为了更切合课程目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查学生对长三角区域的徽派文化、海派文化、吴越文化、娄东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以便更好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挖掘、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底蕴,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内在涵养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传承。
2.探索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研究的模式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以地域文化看似抽象但又具有很多载体素材,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内化逻辑,寻找合适的主线,采用恰当的课程整合方式,进行本土化的优化和丰富,并且多元化整体化的进行建构,更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对所选课程进行有趣且有效地学习。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教师和学生。调查方法为问卷。样本数量为教师问卷130人,学生抽取三~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学生共122人为样本进行问卷。
三、调查与分析
以我校三~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学生122人,教师问卷130人为样本的结果分析。
(一)开展地域融合课程的必要性
1. 提高“长三角”地域文化了解程度差异较大
表一:学生对“长三角”地域文化的了解情况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非常了解 |
B.了解 |
C.基本了解 |
D.不了解 |
你了解“长三角”地域文化吗? |
17.21% |
18.85% |
36.07% |
27.87% |
通过数据分析可见,学生群体中对“长三角”地域文化的认识差异非常大,36.07%的学生对“长三角”地域文化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27.87%的学生对这个概念是不了解的,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学生占比相差不大,分别是17.21%和18.85%。
2. “长三角”地域文化内容认识不全面
表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海派文化 |
B.徽派文化 |
C.吴越文化 |
D.娄东文化 |
对“长三角”地域文化,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类? |
31.15% |
36.89% |
31.15% |
69.67% |
在对4种“长三角”典型地域文化的兴趣调查中发现,69.67%的同学对家乡的娄东文化充满好奇和了解的欲望,这与他们的家乡情结和对身边世界熟悉而产生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对海派文化和吴越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占比31.15%,对徽派文化感兴趣的占36.89%,这三个数据相差不大,说明感兴趣的学生数量比较均衡,也能形成相应的团队。如果说娄东文化代表的是已知的深入的好奇,那海派、徽派、吴越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未知的神秘。
3. 学生发展的需求
表三:学生的意愿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非常愿意 |
B.愿意 |
C.不愿意 |
D.不了解 |
你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学习? |
45.9% |
49.18% |
0% |
4.92% |
从表中数据可见,“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占比45.9%,“愿意”参加的学生占49.18%。有4.9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地域文化课程的具体内容。总体数据表明,该课程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具有吸引力,一旦让学生了解了具体内容后,不了解的同学也会转向愿意。
表四:课程的积极作用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培养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
B.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
C.关注地域文化异同,增强文化认同感 |
D.拓宽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
你认为学校开展“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学习,对你的学习成长道路将有何意义? |
90.16% |
77.87% |
86.07% |
78.69% |
从对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来看,90.16%的学生认为学习“地域文化融合课程”能培养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86.07%的学生认为会增加文化认同感,78.69%的学生认为能拓宽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77.87%的学生认为能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从这个数据来看,认可“地域文化融合课程”有利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于学业兴趣的促进是有较大可能性的,同时学生也认为这样充满生活化且有趣的课程会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拓宽视野,培养包容、理性、创新等等思维。
表五:教师对课程作用的理解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培养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
B.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
C.关注地域文化异同,增强文化认同感 |
D.拓宽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
E.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
你认为学校开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的研究,有何意义? |
61.54% |
52.31% |
74.62% |
67.69% |
67.69% |
4. 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表六:教师的知识宽度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海派文化 |
B.徽派文化 |
C.吴越文化 |
D.娄东文化 |
E.不了解 |
你了解哪些“长三角”地域文化? |
50.77% |
22.31% |
57.69% |
79.23% |
13.08% |
从数据中看,有79.23%的教师对家乡的娄东文化比较了解,有50.77%和57.69%的教师了解身边的海派文化和吴越文化,仅有22.31%的教师了解徽派文化,有13.08%的教师选择了不了解。该样本的教师大部分出生生长在太仓,博物馆中也有娄东文化的介绍,所以使得教师能对娄东文化耳熟能详,海派文化和吴越文化属于太仓周边地区的文化,教师们通过书本电视、游玩等途径有比较多的了解机会,徽派文化占比少则是由于地理位置较远的原因。
表七:教师素养提升的途径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有必要 |
B.有必要但有难度 |
C.可有可无 |
D.没必要 |
你认为学校开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的研究是否有必要? |
56.92% |
36.15% |
3.85% |
3.08% |
93.07%的教师认为开展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是有必要的,其中有36.15%的教师感觉到研究有难度,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教师们比较认可该项研究,能够为该项研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本次调查的教师样本包含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学科,有一部分习惯于传统课本教学内容的教师感觉到无从下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难度远高于知识点的传授。
(二)双减背景下课程改革的趋势
1.教与学的多元化
表八: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老师课堂授课 |
B.自助查阅资料 |
C. 实地考察 |
D. 小组或社团探究活动 |
你愿意采用什么形式参加学校“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学习? |
81.15% |
50% |
56.56% |
54.92% |
从数据中看,81.15%的学生愿意采用教师课堂授课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但同时自主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分组探究活动这3种学习方式也受到了一半以上学生的欢迎,可见在接受传统授课的模式之外,学生也有比较强烈的意愿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将学“文化”转变为“体验文化”乃至“感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等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这与课程目标中的“提高学生的内在涵养和综合素养,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人”相吻合。
表九:授课方式的多元化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A.老师课堂授课 |
B.自助查阅资料 |
C. 实地考察 |
D. 小组或社团探究活动 |
你认为学校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开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的研究? |
51.54% |
59.23% |
63.08% |
78.46% |
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比来看,新时代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学习,课堂授课的比例比学生下降了将近30%。
2.课程融合的整体化
表十:融合的学科
问题 |
选项/统计比例 |
你认为学校可以结合哪些学科开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的研究? |
A.语文 |
73.85% |
D.体育 |
28.46% |
G.道德与法治 |
63.08% |
B.数学 |
32.31% |
E.美术 |
57.69% |
H.科学 |
51.54% |
C.英语 |
38.46% |
F.音乐 |
52.31% |
I.研究性学习 |
79.23% |
在地域文化内容的研究上,应当从内容的整体目标出发,摒弃学科教学的单一和局限,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在调查中,教师纷纷认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79.23%的教师认为应当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方式,73.85%的教师认为可以结合语文,美术、音乐、道法、科学的占比均超过50%,认为数学、英语的教师占30%以上。
四、课程建构研究的思考
1. 学习主体活力化,提高素养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不能缺位也绝不会缺位。地域文化融合课程要积极汲取各地课堂文化的特色,进行有效融合,探索适合本校师生开展教育实践的活力课堂新样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学习方式多元化,双减提效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应该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推进方式,跨学科整合资源,多学科参与,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更能让学生经历并投入的方式,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如微课、照片、电子博客、推送等),让学生在寻找目的地文化的同时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记录,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报告,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3. 学习内容生活化,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要结合熟悉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文化背景后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精神,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为我们的教学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师生之间存在情感交流和,让教和学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