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引领,以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新学期工作意见为指南,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引下,坚持“科学引领、科教融合、科研求质”原则,践行“四敢”精神,扛起“一稳居三提升”责任担当,以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和科研强教战略,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主推”功能,推动学校活力课堂探究和教科研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 强化理论学习,厚植教科研土壤
强化“理论为研究奠基、理念为实践指引”的认识,充分发挥教科室的理论学习引领作用,引领教师爱阅读、会阅读、乐阅读,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理论素养,为教育科研发展积聚能量。
1.发挥教科室的理论学习引领作用。一方面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主题性阅读,让阅读学习更为聚焦和专业。一是做好学校在研课题的主题阅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培育、思政“话题式”教学、任务群、审美创造、多模态理论、支架式教学、数智技术等核心概念,各课题组核心成员做好相关文献研究、理论学习,增强科研的理论基础。二是发动青年教师结合区域要求搜集优秀文章向上推荐汇编,并充分利用好《燃荻》这一区域性学习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学习。三是动员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酝酿和申报课题,借此过程,促使教师主动阅读、专业阅读,以此获得更多的理论准备,为教育科研积蓄能量。四是引领教师研读关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的书籍,切实提升教师对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认识,消除畏难情绪,尝试适时的研究。另一方面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广泛性阅读,让阅读成为提升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是结合教研组活动组织理论学习,根据学科特点推荐教师自学学科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读书心得,开展“六度星空”读书交流、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分享活动。本学期分学科阅读了《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把数学画出来——小学画数学教学实践手册》、《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小学英语)》、《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 中小学音乐》、《科学素养怎样教?——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笔记》、《面向个体的教育》和《给体育教师的66堂素养课》这些书;二是结合学校青共体培养方案,指导青共体教师开展广泛性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定期借阅教育杂志和报刊,开展先进理论阅读交流,夯实青年教师理论底蕴,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内驱力和工作热情,本学期组织青共体教师阅读了《青春的旗帜——教师人生的意义坐标》这本书。形式丰富的活力阅读增强了老师们的内驱力,夯实了老师们的理论底蕴,有效促进了老师们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升科研素养。
2.发挥学校特色培训的理论导向作用。教师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专家的指导、引领。结合学校《基于“课程·课堂”的教师发展》校本教师培训项目邀请各路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教师开展新课标研读和课堂研讨活动。本学期,邀请了特级教师徐建文、宋运来、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杨春柳、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小学书记顾琰珏、佘慧慧老师来校开展数学、语文、英语学科指导。除此之外,结合点菜式培训还邀请了本土校外骨干老师作讲座,有基于质量监测的课堂改进教学研究讲座,有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讲座,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讲座等。上级安排的讲座培训,选派教师积极参与。一次次理论讲座让教师们开阔了眼界,在先进理论引领下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在课堂实践中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从而使教师们能够快速提升专业及科研素养。
二、抓实课题研究,积蓄教科研经验
创新课题网络化管理机制,优化“月检月报”管理方式,抓实各级各类课题“学期汇报”、“中期汇报”、“课题结题”工作,持续强化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性管理,着力提高研究本身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教师课堂转型。
1.扎实推进学校在研课题研究。依托学校在研的省陶研会、苏州市、太仓市教育规划“十四五”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课题,在总结之前“月检月报”经验的基础上,落实“学校——课题组——教师”分层分级的规范管理要求。以课题研究课为抓手,整合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研修活动,组织教师研读课题研究方案及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探索与课题研究契合的内容开展课题研究课课例的设计与实践,推进教科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师课改研究与实践能力。
2.开展新一轮课题的申报指导。根据学校发展目标、青年教师阶段培养计划,组织学习相关课题研究理论,立足学校发展内涵、学科课程标准落地与课堂教学真问题设计课题方案积极开展研究,借助科研专家指导、协作活动进行课题方案打磨培训,为申报新一轮各级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力争学校层面有新的课题申报省级、苏州市级和太仓市级课题研究。本学期推荐申报了省教育规划和太仓市教育规划2个课题参加评审。
3.开展教育科研方法指导培训。结合点菜培训和学校项目培训,有计划邀请一批科研学术专家来校现场讲座,传经送宝,进一步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宽科研眼界,提升科研能力。本学期,邀请苏州市名教师全柳芳莅校作《基于质量监测的课堂教学改进》主题讲座,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小学书记顾琰珏莅校作《回归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识》主题讲座,太仓市学科带头人经贸小学叶慧莅校作《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主题讲座。
三、搭建宣传平台,凸显教科研成果
1.发挥骨干作用,提升教师科研创新力。引导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共同推进“七个一”工程,即订好一份计划、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次科研讲座、主持或核心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带好一个学术团队、推荐或提炼一批研究成果。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关注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质量和成果。
2.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心得、课题研究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以校园网和《绿野》校刊为平台积极发送上传,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参赛通知组织教师参加“省行知杯”、“教海探航”、“管理论文”、“长三角”科研论文等各类论文评比活动。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论文向《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和省市级教育期刊杂志投稿发表,借助学校公众号平台向外推介、宣传科研成果,扩大学校科研的影响力。
本学期,结合学校“绿野杯”评优课活动,组织立项的太仓市微型课题承担人开展了科教融合活动;苏欣佳老师在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陈晨、顾秋慧、曹在娟、王薇老师在太仓市德育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叶志麟、陈靓、沈柳池老师在太仓市课题论文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陈晨老师的《文本语境牵“线” 搭核心素养之“桥”》发表于省级刊物《电脑校园》;陈靓老师的《大单元视域下党史教育教学实施路径——以“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为例》、俞建琴老师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以“二十四节气清明”活动为例》发表于省级刊物《启迪》;丛美萍老师的《融合传统,“节”动课堂:中华传统节日主题下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学习创新之旅》、陶燕老师的《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王薇老师的《数据意识:内涵、问题及策略,会用“数据”说话》发表于省级刊物《基础教育参考》;叶志麟老师的《融合 导向 体验 评价——微探基于长三角茶文化的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创新》、沈柳池老师的《探活力课堂 促思维品质——小学中年级数学活力课堂之我见》发表于省级刊物《教育考试与评价》;王薇老师的《基于具身认知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研究》发表于省级刊物《数学之友》。
道路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的学期,我们将进一步明思路、重实效,体质保量,做好领航,让教科研真正成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