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在反思、总结上一学年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我根据上级要求坚持做到订好一份科研计划、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次科研讲座、主持或核心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带好一个学术团队、推荐或提炼一批研究成果。全方位当好校长参谋,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养,建设好学校科研梯队,为教师和学校发展助力。
一、融合制订科研计划——形成导向
学期初,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指导意见以及学校“十四五”课题研究的方向思考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七个一工程计划和课题学期研究计划,以研训一体化的理念融合各项计划,引领骨干教师共同落实“七个一”,形成良好的科研导向。
二、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有效交流
认真细致地做好科研思想和方法的宣传,平时教科室加强与德育处、教务处、装备室的联络,在课题研究上达成一致意见,联合起来落实教科研训活动,把课题研究课与教研组的教研课深度整合,不搞“两张皮”,每月一次校内研究课要求执教老师紧扣课题关键词进行方案设计、开展教学实践,拍好录像,组织学科教师开展课堂观察,课后分析总结课堂观察结果,及时撰写课例分析并上交研究课案例。
本学期重点参与了学校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和《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研究》、叶圣陶专项课题《基于叶圣陶劳动文化教育思想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研究》、太仓市教育治理子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传承劳动文化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的实践研究》、太仓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段绘本阅读实践研究》及2个太仓市微型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严格规范网络栏目的上传,每月确保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内容,不仅有报道,还确保研究活动记录表的按时上传,达到质、量兼备。另一方面整合太仓市课题优质课评比活动、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十四五”在研课题研究方案及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探索与课题研究契合的内容开展课题研究课课例的设计与实践,推进教科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师课改研究与实践能力。本学期结合太仓市课题优质课评比活动和太仓市劳动与综合实践课堂观摩活动开展了语文、英语、综合实践3节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科教融合课例实践、研讨活动,引导老师们进一步探索“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模式,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找到了与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的落脚点;结合太仓市课题优质课评比活动分别以“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实践、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小学思政“话题式”教学、指向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力课堂教学”主题开展了数学、道德与法治学科3节科教融合课例实践、研讨活动;结合学校教研课和师徒汇报课开展了跨学科教学研讨,引导各课题组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逐步提升课程研究与实践能力,也为老师们进一步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
三、读好书籍撰写心得——理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教师要以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唯有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上不断更新,在教育艺术和育人智慧上持续升级,教师方能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好老师,用真学问将莘莘学子引向知识的殿堂。为了引领学校教师紧跟时代潮头,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教科室联合教导处、德育处精心筛选名师理论书籍推荐老师们阅读,并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读书心得,开展“六度星空”读书交流、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分享活动,本学期主要阅读了《跨学科学习——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这本书;结合教育局“亲近书籍 走向卓越”教师“书香致远”系列活动,组织教师结合阅读收获和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故事,开展评比活动。主要推荐阅读了《势不可挡的学习》、《名师课堂内核》、《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照亮成长》等名师专著,在学校初评基础上推荐苏欣佳、倪佩芬、潘水琴、郑晶晶、丁晓琳和杨默涵老师撰写的教育叙事参加太仓市级评比,苏欣佳、倪佩芬、郑晶晶老师获得了优秀奖;教科室还每月推荐太仓市的《燃荻》理论汇编,以自学和教研组学习的方式开展深度阅读,组织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结合青共体教师培养方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广泛性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定期借阅教育杂志和报刊,开展先进理论阅读交流,夯实青年教师理论底蕴,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内驱力。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力阅读增强教师们的内驱力,不断夯实教师的理论底蕴,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获得教育科研的营养,提高科研素养。
四、做好科研讲座培训——指导方法
结合点菜式培训和校本培训方案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建文和洪榴老师、太仓市学科带头人黄艳、翟硕、倪梦婷和冯筱老师来校作学科教学研究主题讲座,提升老师们课程研究、课标研究、跨学科实践能力;结合“十四五”课题论文撰写,组织学校语文、数学、音乐、体育、道德与法治学科6位太仓市学科带头人进行了校内教科研论文辐射讲座;结合“苏州教育学会”“苏州陶研会”“太仓市教科研论文”等论文评比活动和太仓教育投稿,鼓励教师积极参赛或投稿发表。还重点关注学校里其他骨干教师的点菜式送培,主动联系在经贸教育集团内进行送教送讲座,把科研辐射到兄弟学校。
五、组织课题例会交流——智慧碰撞
每月课题例会是课题研究的有效举措,是为了创设一个时间和空间平台深化课题管理,在交流探讨中智慧碰撞,互相取长补短。本学期重点参与了学校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严格规范网络栏目的上传,每月确保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内容,不仅有报道,还确保研究活动记录表、签到表的按时上传,达到质、量兼备。另一方面把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有机融合,本学期结合太仓市课题优质课评比活动和太仓市劳动与综合实践课堂观摩活动开展了语文、英语、综合实践3节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科教融合课例实践、研讨活动,引导老师们进一步探索“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模式,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找到了与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的落脚点,有效促进了课题研究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化,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六、带好科研学术团队——助推发展
我坚持带好一个课题研究团队,成立学校《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校本课程研发实施团队,由各学科青年骨干、有经验的科研骨干和行政骨干一起参与。请本土专家引领指导,用前沿思想武装头脑,通过案例研讨及课堂实践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理论水平,促进教师落实行动研究,助推学校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
七、提炼推介科研成果——宣传提升
根据上级要求,学校每学期会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活动,本学期教科室根据“苏州教育学会”“苏州陶研会”“太仓市教科研论文”等论文参赛通知要求,及时对青年教师进行写作指导,明确理论和格式要求,以个别交流的方式逐一阅读修改,点对点进行反馈,从大标题到小标题,从内容摘要到关键词,反复斟酌。本学期有28篇论文参加了各级评比,有6篇论文已发表于省级刊物,还推荐了4篇论文待发表,向太仓教育投稿6篇论文。叶志麟、沈燕、杨默涵、潘水琴等9位老师在江苏省行知杯论文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俞建琴、崔馨怡、薛嵩魏书芹等10位老师在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一切为教学服务”是教科室的工作宗旨,要想更好地做好教科研工作,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在今后的教科室主任“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实践中,我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素养,积累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式,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微薄力量。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