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在反思、总结上一学年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我根据上级要求坚持做到订好一份科研计划、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次科研讲座、主持或核心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带好一个学术团队、推荐或提炼一批研究成果。全方位当好校长参谋,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养,建设好学校梯级科研队伍,为教师和学校发展助力。
一、融合制订科研计划——形成导向
学期初,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指导意见,依据学校“十四五”课题研究的方向思考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七个一工程计划和课题学期研究计划,以研训一体化的理念融合各项计划,引领骨干教师共同落实“七个一”,形成良好的科研导向。
二、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有效交流
认真细致地做好科研思想和方法的宣传,平时教科室加强与德育处、教务处、装备室的联络,在课题研究上达成一致意见,联合起来落实教科研训活动,把课题研究课与教研组的公开课深度整合,不搞“两张皮”,每月一次校内研究课要求执教老师紧扣课题关键词进行方案设计、开展教学实践,拍好录像,组织学科教师开展课堂观察,课后分析总结课堂观察结果,及时撰写课例分析并上交研究课案例。
本学期依托学校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和《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研究》、叶圣陶专项课题《基于叶圣陶劳动文化教育思想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研究》、太仓市教育治理子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传承劳动文化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的实践研究》、太仓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段绘本阅读实践研究》和微型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中年级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本学期联合教导处、德育处结合学校教研课开展了语文、英语、综合3节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科教融合课例实践、研讨活动,引导老师们进一步探索“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模式,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找到了与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的落脚点;结合课题研究课《节气与劳动》和《冬至》课程统整开发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引导教师在实践和研讨中获得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结合学校“绿野杯”课堂评优活动开展了数学阅读课例评比,引导教师进一步探索数学低段绘本阅读实践模式。
三、读好书籍撰写心得——理论引领
为了让阅读成为教师自觉的精神追求,让每一位教师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和专业发展。我认真推荐理论书目给不同学科的老师:课题组老师阅读《新劳动教育:时代意蕴与实践创新》、《温暖的教学》,班主任老师阅读《优秀班主任悄悄在做的班级管理创意》,其他学科教师分别阅读《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重塑学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样态新探八讲》、《英语学科课程新视角》、《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怎么做?怎么教?》、《校园里的有效沟通: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结合教育局“亲近书籍 走向卓越”教师“书香致远”系列活动,组织教师结合阅读收获和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故事,开展评比活动;每月推荐太仓市的《燃荻》理论汇编,以自学和小组学的方式开展深度阅读,组织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结合青共体教师培养方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广泛性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定期借阅教育杂志和报刊,开展先进理论阅读交流,夯实青年教师理论底蕴,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内驱力。通过活力阅读和“六度星空”论坛活动增强教师们的内驱力,不断夯实教师的理论底蕴,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获得教育科研的营养,提高科研素养。
四、做好科研讲座培训——指导方法
结合校本培训活动邀请太仓市学科带头人束晨一老师来校作《任务驱动 整合学习——“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解读与例举》主题讲座,提升老师们的课表解读能力;结合“十四五”课题研究活动,邀请上海特技教师孙宗良先生来校开展“融合长三角文化的学科实践”指导和培训,研究、指导课题研究课例;结合“省行知杯”“师陶杯”“苏州学会、陶研会”“太仓市学习品质、大思政”等论文评比活动和太仓教育投稿,鼓励教师积极参赛或投稿发表。还重点关注学校里其他骨干教师的点菜送培,主动联系在经贸教育集团内进行送教送讲座,把科研辐射到兄弟学校。
五、组织课题例会交流——智慧碰撞
每月课题例会是课题研究的有效举措,是为了创设一个时间和空间平台深化课题管理,在交流探讨中智慧碰撞,互相取长补短。本学期重点参与了学校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严格规范网络栏目的上传,每月确保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内容,不仅有报道,还确保研究活动记录表、签到表的按时上传,达到质、量兼备。另一方面把课题和教研有机融合,使课题研究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六、带好科研学术团队——助推发展
我坚持带好一个课题研究团队,成立学校《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校本课程研发实施团队,由各学科青年骨干、有经验的科研骨干和行政骨干一起参与。请上海专家和本土专家引领指导,用前沿思想武装头脑,通过案例研讨及课堂实践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理论水平,促进教师落实行动研究,助推学校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
七、提炼推介科研成果——宣传提升
根据上级部门参赛通知,本学期我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省行知杯、师陶杯、苏州学会(陶研会)、太仓市学习品质论文、太仓市大思政论文评比活动,在省“行知杯”论文评比活动中4篇论文获二等奖、7篇论文获三等奖;在苏州学会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3篇论文一等奖、2篇论文获二等奖、9篇论文获三等奖;6篇论文在太仓市学习品质论文和小学数学“活力课堂”优秀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三等奖。我还定期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论文向省市级教育期刊杂志投稿发表,把教师的研究成果向外推介。本学期有8篇论文发表于省市级教育杂志,1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教育可行期刊,扩大了学校科研的影响力。
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对教科室主任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教科室主任“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实践中,我要努力做到规范、创新,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