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将聚焦“地球与宇宙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探讨“结构——功能”跨学科概念的落实。 一、地球与宇宙领域 1.领域内容分布情况 (1)上学期教材:二上《地球家园》;五上《地球表面的变化》;六上《地球的运动》。 (2)下学期教材:三下《太阳、地球和月球》;四下《岩石与土壤》;六下《宇宙》。 2.研讨: (1)将六下《宇宙》第3节课《日食》作为典型案例探究,将太阳-地球-月球位置关系作为结构特点,将日食遮挡现象作为“功能”相联系。 (2)六上《地球的运动》第6节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位置变化作为结构特征,将北半球接收到的热量引起的气温变化作为功能。 3.结果 这两节课都属于“难点课”,宇宙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天体运动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从学生的能力、水平、课堂的挑战性我们选定了《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4.课堂实施关注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天体运动中的结构-功能关系? (1)模拟地球公转轨道和倾斜轴 在教室中设置一个中心光源(太阳),学生手持地球仪绕行,保持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通过标记地球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观察北半球接收光线的角度和强度。 (2)测量和分析热量变化作为功能 使用温度传感器或简单热量计,在地球模型的不同位置测量“接收”的热量,记录数据并绘制图表,展示季节变化如何由地球公转位置和倾斜轴引起。 (3)拓展:应用“结构—功能”解释 改变地轴倾斜角度会发生什么(结构推测功能) 火星、土星、天王星四季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不同是什么造成的?(功能推测结构) 观察量表:(1)能否在模拟实验之后清晰的描述地球四季成因。 (2)能够将该“结构—功能”的联系,迁移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分析。 (3)是否有学生能在本课学习之后,突破水平上限,理解到回归线、温带寒带、以及针叶林、阔叶林分布特征等高阶知识。 落实难点:什么样的灯泡产生的能量能被温度传感器识别,并与实际春夏秋冬结果相一致。 二、技术与工程领域 1.领域内容分布情况 (1)上学期教材:二上《造房子》、三上《设计和制作过山车》、四上《制作我的小乐器》、五上《制作潜望镜》、六上《工具与技术》 (2)下学期教材:以下《给蜗牛建个家》、四下《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五下《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做个保温杯》、六下《小小工程师》 2.研讨:“制作我们的小乐器”作为“结构-功能”的研讨案例。 (1)问题: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制作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经常面临材料、时间双重有限的问题,部分教师会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讲解完原理就结束,但制作恰恰是将原理应用的过程,是将物体内部结构特征化为外显功能的过程。 (2)解决方法:结合劳动、综合实践课时,先布置学生回家了解自制乐器的类型和使用的材料。 4.课堂实施关注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音高(功能)与材料结构特点之间的联系。 教师:明确学生自制乐器的类型: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提供的材料:弦乐器:橡皮筋、鱼线等 管乐器:吸管排箫、胡萝卜、瓶子 打击乐器:玻璃杯、碗等等 乐谱:小星星、我有一只小毛驴、粉刷匠等 评价标准:1.制作出音高不同的乐器 ☆ 2.能说出音高与振动物体的规律 ☆ 3.能用乐器演奏15秒以上耳熟能详乐曲 ☆ 难点:音高的校准。目前大部分是通过听音来识别音高,对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困难之处。缺乏简单的app可以通过收音来识别出音高。 解决方法:暂时降低对音准的要求,只要听起来旋律相似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