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小学思政“话题式”实践研究
文献综述
1.关于思维品质培育研究。
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检索范围,以“思维品质培育”为主题进行搜索,小学数学有489篇,小学英语1197篇,小学语文180篇,小学思政2篇。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是西方心理学界最早提出思维品质的人,他从思维品质入手研究创造思维和智力结构,提出了智力三位结构模型。他强调了思维品质作为创造性因子,着重研究了灵活性、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对培养思维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在吉尔福特的研究基础上,欧美心理学家继续深入研究,他们突出思维品质的重要性,针对思维的速度、难度和周密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教授和林崇德教授所著《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思维品质是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他们认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线教师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知网中查询到的大部分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在小学思政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可以说是一种新尝试。
在其他多数学科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培养被具象为围绕具体的知识难点、训练重点的思考、探究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题材包罗万象,课程结构开放多元,如果从相关知识的角度看,有时属于一般常识,有时又很严格规范,学生似懂非懂。如果思维浮在表层,就难免缺乏深度;如果强行深入,就难免脱离儿童实际,落入有灌输、无思维的境地。准确把握课程特征和儿童特点,构建起学科独特的整体思维营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启动学生动感思维,使其从事情的来龙去脉上去建立整体的认识,从而打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真正走近社会,体察和了解社会的真实现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带入社会生活中,积极正面地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辨别和判断社会现象的对与错、真与假,形成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正确信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只有建立了道德思维,才能够完成道德自主建构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才会是真实的,在生活中的观察才会是细致的,回落到社会中的行为才会是端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用学科特有的思维串联起学生的知情意行,学生道德的成长才能行稳致远。
总之,以学生为主的深层次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缘于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关注学生思考的渐进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品质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领悟的。
2.关于话题式教学研究。
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检索范围,以“话题式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查询到178条相关信息,研究方向集中在语文和英语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有5篇。话题式教学模式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早。19世纪话题式教学模式就被广泛地应用在一些国家的真实教学情境中。20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法语区提出了“沉浸式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使话题式教学模式得以迅速发展。话题的确立基于生活资源是尊重学生人本价值的需要。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其在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研究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序列。人本主义指导下的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课堂话题必须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及个性差异,才可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课堂上话题的确立,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因大道理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产生抵触情绪,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天赋的解放,实现学习目的。
新高中政治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议题式教学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者在内涵界定中,着重描述不同要素在议题式教学中的作用或地位。有研究者认为,“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纽带,以内容标准为轴心,有确定意义的认知性提示与可选择的活动性提示相结合,在呈现方式上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架构出基本轮廓。类似的观点还有“以议题为线索,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序列化问题为纽带,以课程内容为基石,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研究者从教学流程的 视角厘清不同要素的作用,“议题式教学是通过选取一个统整学科知识的议题,围绕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和结构化的问题,引发学生互相讨论,深度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其理论依据,提出“议题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协作开放、交往全纳的人文主义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议题为统整,以学力为目标,以场景为舞台,以素养为鹄的,以思维活动为核心,以知识为工具,学习者深度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众多研究者中,沈雪春老师的研究较为系统,先后出版了《议题式教学简论》《议题式教学例论》等专著。他认为,“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培育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5]。这些研究具有不同的视角和思维,但具有基本的共识,即议题式教学的基本要素至少应包括议题、情境和活动。议题式教学现在也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符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的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小学话题式教学受启于初高中的议题式教学提出,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施”的一个尝试。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举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相关主题教研和理论研讨等活动。议题式教学作为高中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其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必然需要纳入一体化进程。尤其“学生议题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并非高中学段独有,加之学生的相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合作能力等开展议题式教学所需要的能力与素养都需长期的积累和锻炼,这就要求大中小学共同努力。在课程性质上,中小学思政课一贯具有内容的高度综合性,在教学活动方式上,小学阶段一直侧重“活动性”;初中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思路重新定位学习活动设计,注重激活与表达个体经验、思维拓展、体验反思、情境讨论、行为导向等。这与高中思政课具有高度一致性。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脉相承,议题式教学可以从一体化教材内容的梳理与重构、议题的系统开发、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等展开新的研究。
3.关于话题式教学:小学思政课程思维品质培育的实践研究
该主题的相关研究在知网上查询没有,如何在小学思政课程中运用话题式教学,提升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现阶段处于初探期。小学思政教学中探索“话题式”教学,是对当前小学思政教学的优化。“话题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协作开放、交往接纳的人文主义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话题为统整,以学力为目标,以素养为目的,以思维活动为核心,学习者深度参与学习,学生思维得到全面发展。通过设计有引领价值的核心问题,把教学的中心转向学生主体,有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话题式”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以激发思维、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建思维品质视域下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为目的,以探索“话题式”教学策略为直接目标,坚守新教材鲜明的理念和特色,让思政回归生活,关注价值引领,活动中注重情感体验追求,注重思想提升,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