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简介
1.课题基本信息: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实践研究》;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规划”立项课题;立项时间:2022年9月;编号:L2022043;主持人:陈金玉 黄佳瑶;单位: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
2.核心概念界定:
绘本阅读:绘本阅读要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其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对绘本阅读的界定是将绘本阅读与教材相结合,学生在经历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体验,注重结合学生的自我经验对绘本思想的内化过程。
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数学阅读是在学习活动中,基于数学思维活动,善用数学方法,善观察、理解数学问题。它用已知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来理解数。与一般的文科阅读相比,它具有抽象性、体验性、推理性等特征。通过数学阅读小学生在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中,深入探究数学的奥秘,养成一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自觉。在本研究中对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界定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数学相关问题和绘本材料的阅读,并从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思想方法。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在本研究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界定,是指一、二年级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数学绘本材料来获取数学知识,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倾听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自由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3.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绘本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把绘本与现行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提升儿童数学绘本阅读能力,培养儿童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儿童数学学科素养的不断攀升。使小学数学绘本阅读真正服务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具体目标
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方法
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初步建构起低年级数学绘本阅读课程的体系,探索形成数学绘本阅读课堂案例以及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课程评价策略等。
4.研究主要内容:
(1)精选绘本,研究数学绘本阅读的方法
(2)利用绘本阅读,感知进行数学学习的途径
(3)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主题课堂的研究
(4)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评价研究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绘本阅读在小学低学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适切性运用
2.需解决的问题:
(1)低年级学生不会正确阅读数学绘本的问题
(2)尚未形成指导学生阅读绘本的策略的问题
(3)自主阅读绘本未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问题
3.本节课设计意图:
《我家漂亮的尺子》一文通过“我”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厘米和米》,作为生活中接触多应用广的长度单位,学生对它有一些理解,但往往是抽象的、零散的,需要借助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加以梳理和提升。
4.理论、理念说明: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
1. 通过绘本的阅读,使学生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了解用“身体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积累用“身体尺”测量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3. 通过阅读绘本,使学生感受到“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 初步建立长度表象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堂数学课有点不一样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题目叫做《我家漂亮的尺子》。仔细观察封面,你知道这本绘本主要讲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吗?
预设:长度单位和测量。
提问:在刚刚学完的第五单元里,我们认识了长度王国的哪两位成员?
预设:厘米和米。
谈话:长度王国里不仅住着厘米和米这两位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还住着其他成员呢!同学们跟着小美一起去长度王国里看一看吧!
提问:通过阅读,你能说说小美和妈妈碰到了什么麻烦事吗?
预设:小美的衬衫、裤子和鞋子都小了,妈妈准备给小美做连衣裙,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尺子。
提问:妈妈是怎么解决的?
谈话:原来妈妈不用尺子,而是用让小美痒痒的“妈妈手尺”来测量。
【设计意图:阅读绘本封面,让学生主动“调取”已有知识,激发阅读兴趣。阅读绘本,聚焦生活问题,从问题出发,产生使用“身体尺”的需求。阅读绘本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不仅能借此产生真实的学习需求,而且可初步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建立长度的表象。】
(二)细读绘本,逐步感悟计量单位
1. 认识“一拃”
提问:那你知道什么是“妈妈手尺”吗?
预设:用妈妈自己的手指当做尺子,在小美的身上量连衣裙的长度。
提问:妈妈用的这个“手尺”具体叫什么名字?你在绘本上找到答案了吗?
预设:一拃
谈话:观察地真仔细。(边比划边说)书中的“一拃”用的是大拇指和小拇指张开,图中是韩国妈妈手拃的样子,而我们国家的“一拃”常用的是大拇指和中指。手指最大限度地张开,从大拇指端到中指端的距离叫作“一拃”。
谈话:现在你也能说说什么是“一拃”吗?(请几名学生介绍)
提问: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用“一拃”测量讲台的长?你是怎么测的?
预设1:我是用两个手交替比画“一拃”的。
预设2:我是用一个手比画的,一个接着一个量。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总结用手尺测量的注意点:①从头量起,测量完整 ②每次“一拃”的长度要相等)
谈话:我们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边(手势)有多长。
活动要求:
(1)量一量:用“拃”量课桌的长边有几拃?
(2)填一填:填写在学习单上。
(3)比一比:和同桌的测量结果相比较,是否相同?倒计时2分钟。
提问结果相同的组和结果不同的组。
谈话:你发现两个人量的结果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因为手的大小不同,所以表示的“一拃”也不同。
谈话:我们接着往下读。(请两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
提问:读得真好!妈妈用“手尺”量了衣服的哪些长度?如何测量的?
预设:量了腰到膝盖的长度、胳膊的长度和胸围。量的时候要做好标记,一个接着一个量,而且要边量边数。
谈话:(播放音频)妈妈的手真是一把“便利”的尺子!要注意哦!每次“一拃”的长度要尽量相等,也就是手张开的大小要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小美也想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拃,两拃,三拃......用她的手尺来量家里东西的长度。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提问:小美的“一拃”和妈妈的“一拃”一样吗?她用“拃”测量了什么呢?
预设:不一样,小美的“一拃”比较短,她测量了电话机听筒的长度、还测量了椅子的高度。
2. 认识“一脚”和“一步”
谈话:可是小美注意到用“拃”量衣柜的长太费劲了,一起看看她又用了身体的哪个部位作为尺子?
预设:脚印。
提问:什么是“一脚”呢?你在绘本书上找到答案了吗?
预设:从脚跟到脚趾端的距离叫做“一脚印”。
提问:小美用脚印分别测量了哪些物体的长度?
预设:小美家沙发的长度是10个脚印,房间到玄关的距离是12个脚印。
谈话:小美还想用脚印测量庭院,她遇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院子太大了,用脚印测量很吃力,所以她改用步子来量。
提问:“一步”有多长?绘本没有给我们揭晓,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吗?
预设:迈开脚,从一只脚的脚尖到另一只脚的脚尖的距离(或从一只脚的脚跟到另一只脚的脚跟的距离)叫“一步”。
师示范学生“一步”,再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一步”。
提问:小美是怎么用脚印测量沙发的长度和房间到玄关的距离?
预设:一个接着一个,测量了几次就有几个脚印。
提问:用脚印测量和用一拃测量,有什么共同点吗?
预设:测量方法是相同的,都是一个接一个地数,边量边数。
谈话:刚才我们跟着小美认识了三种“身体尺”,来看看小美分别用这些“身体尺”测量了她们家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餐桌的长边大约有9拃。
生2:床的长度大约有10个脚印。
生3:院子的宽度大约有10步。
3. 认识“一庹”
谈话:是呀,看,现在小美家漂亮的尺子可忙了!
提问:哎?你们有没有发现小美又用到了一种新的身体尺?
预设:一庹。
提问:多长叫做一庹呢?
预设:两支手臂,左右平伸,从一只手的中指端到另一只手的中指端的长度叫做“一庹”。
【设计意图: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跟着故事主人公小美一起经历“当已有的长度单位不适合测量时,需要尝试新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通过多样的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拃”的认识,进而总结测量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认识更多“身体尺”(一脚、一步、一庹)。通过分析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通过亲身量一量的操作,感知“身体尺”的多样性,有助于建立长度表象,理解抽象的长度单位,培养量感。】
(三)联系生活,选则单位合理应用
谈话: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你能说一说什么时候用拃来测量?什么时候用一脚、一步、一庹测量呢?
预设: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拃和脚,量比较长的物体用步和庹。
谈话:想不想用你的身体尺来量一量教室里面物体的长度?我们试一试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并记录在学习单上:
1. 教室的短边大约( )步。
2. 教室的短边大约( )脚。
3. 数学书的长边大约( )拃。
4. 黑板的长边大约( )庹。
谈话:如果让你用“身体尺”量教室里的一件物品的长度,你想测量哪里的长度,选择哪把“身体尺”比较合适呢?找一件教室中的物品进行测量,同桌合作,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并记录在纸上:我测量到 的长度大约 。
谈话:经过“身体尺”测量,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长度大概是多少了,看来没有尺子也能测量。小美觉得她家这把漂亮的尺子非常有意思,瞧,她还在给爸爸妈妈测量呢!
谈话: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漂亮的尺子”是什么了吗?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积累用“身体尺”测量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学生通过整理、归纳小美分别用哪种“身体尺”测量家里哪种物品的长度或距离,具体感知单位长度是度量的本质属性。比较和估测是量感建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过程,运用“身体尺”建立这些长度的表象,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长度,提升量感。】
(四)生成矛盾,感知统一长度单位
谈话:不过不同的同学有时可能会选择不—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哪怕使用了相同的长度单位,也会因为手脚的大小不同,导致结果不一样,那怎么办才好呢?
谈话:是的,最好统一长度单位。我们来看个微课视频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意义。(播放视频)
谈话:你们看,很久以前的人们,他们为了方便,会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长度。但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增多,他们发现这样的长度单位虽然方便了自己,却产生了很多与人交流中的矛盾。所以,他们逐渐认识到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而统一长度单位也经历了很多年的漫长演变。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经历了和同桌可能选择不一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矛盾,全班聚焦矛盾后,以一个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既是对绘本故事的简单回顾,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和巩固,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添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五)回顾总结,数学绘本回归生活
提问: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谈话:是呀,许多标准化单位都源于人体,我们的身体也是具有数学价值的,数学知识就蕴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单设计】

【评价量表设计】

四、研究反思
在数学绘本阅读中感悟长度单位 有效建立量感
阅读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至关重要。
本节课主要围绕阅读课外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展开课堂教学,根据绘本设计五部分教学内容——初步建立长度表象、逐步感悟计量单位、选则单位合理应用、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数学绘本回归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实践,感悟“身体尺”的测量方法。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绘本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解了厘米和米的相关内容后进行教学的,符合低学段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的课堂活动在巩固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同时又丰富了学习成果。学生获得了知识的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创设情境,初步建立长度表象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自主建立长度的表象,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绘本封面,主动唤醒已有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思,以阅读促进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不局限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形成对数学的感悟。绘本以精美的图画为主,借助丰富的图画使学生在阅读时觉得更简单有趣,因此学生都能够快速找到封面上的数学信息,有效提炼主要内容。通过数学阅读,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二、细读绘本,逐步感悟计量单位
为了达到寓教于故事情境的效果,教学时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创设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数学阅读进入绘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思考数学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具体分析绘本中的数学概念,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概念。
如在解释“一拃”的长度时,不局限于绘本上“大拇指端到小拇指端的距离”,而是进一步介绍我国“一拃”通常表示的是“大拇指端到中指端的距离”。认识“一脚”“一步”“一庹”时,也是让学生自主在绘本上找答案,或鼓励学生根据绘本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及时表扬。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以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跟着故事主人公小美一起经历“当已有的长度单位不适合测量时,需要尝试新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通过多样的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拃”的认识,进而总结测量方法。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又认识了更多“身体尺”(一脚、一步、一庹)。通过分析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通过亲身量一量的操作,感知“身体尺”的多样性,有助于建立长度表象,理解抽象的长度单位,培养量感。
三、联系生活,选择单位合理应用
有了前面学习内容的铺垫,教师进一步提供多样化的生活素材,给学生足够的感知和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 操作、比较中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加深体验。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生活中的长度或距离,体会“身体尺”的实际应用方法及价值,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学习的素材,小学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触觉、视觉等真实感受物体的长度,使抽象的数学获得直观、感性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感知、实际测量的时间和空间,积累用“身体尺”测量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四、生成矛盾,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
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经历了和同桌可能选择不一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矛盾,全班聚焦矛盾后,以一个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既是对绘本故事的简单回顾,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和巩固,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添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统一长度单位,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却蕴含了前人无数的智慧。在意犹未尽的故事中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对实际生活的思考,数学知识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将绘本阅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与语文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绘本课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悟计量单位,在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教室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有效建立量感。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学生也由在教师指导下阅读,逐步转变为学会自主阅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