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简介
1.课题基本信息: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实践研究》;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规划”立项课题;立项时间:2022年9月;编号:L2022043;主持人:陈金玉 黄佳瑶;单位: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
2.核心概念界定:
绘本阅读:绘本阅读要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其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对绘本阅读的界定是将绘本阅读与教材相结合,学生在经历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体验,注重结合学生的自我经验对绘本思想的内化过程。
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数学阅读是在学习活动中,基于数学思维活动,善用数学方法,善观察、理解数学问题。它用已知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来理解数。与一般的文科阅读相比,它具有抽象性、体验性、推理性等特征。通过数学阅读小学生在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中,深入探究数学的奥秘,养成一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自觉。在本研究中对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界定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数学相关问题和绘本材料的阅读,并从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思想方法。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在本研究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界定,是指一、二年级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数学绘本材料来获取数学知识,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倾听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自由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3.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绘本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把绘本与现行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提升儿童数学绘本阅读能力,培养儿童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儿童数学学科素养的不断攀升。使小学数学绘本阅读真正服务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具体目标
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方法
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初步建构起低年级数学绘本阅读课程的体系,探索形成数学绘本阅读课堂案例以及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课程评价策略等。
4.研究主要内容:
(1)精选绘本,研究数学绘本阅读的方法
(2)利用绘本阅读,感知进行数学学习的途径
(3)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主题课堂的研究
(4)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评价研究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绘本阅读在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的适切性运用
2.需解决的问题:
(1)低年级学生不会正确阅读数学绘本的问题
(2)尚未形成指导学生阅读绘本的策略的问题
(3)自主阅读绘本未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问题
3.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考虑学生已有认知与发展水平,让学生经历自主阅读、动手操作、合作探讨等学习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
4.理论、理念说明: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
1. 通过绘本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测量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标尺,同时有不同的测量标准。
2.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应用意识。
3. 通过阅读绘本,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不同事物对应不同标尺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初读绘本 解读封面
1.引导学生细读绘本标题。
提问: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你能说说你在生活中哪里遇到过测量吗?
导入:其实从你出生那一刻起,医生便测量出了你的身高和体重;从你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你便开启了用双脚测量这个地球的人生之旅……下面就跟老师一起看看书中谈的测量吧!
提问: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你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2.出示两个阅读任务,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寻找解答:
(1)书中介绍了哪几类测量标尺?
(2)你还知道其他的测量单位吗?它们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应用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等方式阅读绘本故事的封面,从而提取封面上的关键信息并提出疑问,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的过程。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绘本阅读能力。】
(二)阅读了解表示喜好的标尺
提问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喜欢某件物品”,而两样物品让你做比较的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有更偏向的,更喜欢的。假如你喜欢吃冰激凌的程度比喜欢吃蛋糕的程度多,如果让你表示多多少,你通常会怎么表达呢?
追问:假如你喜欢吃冰淇淋的程度远远超过喜欢吃蛋糕,你又会怎么表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并介绍表示程度的“标尺”。进而展示绘本中小芳制作的“表示喜好的标尺”。
播放微课视频:老师自制了表示对季节喜好程度的标尺。
动手做数学:学生萌生想法,自己在学习单上创造表示自己喜好程度的标尺。
明确:在你自己制作的标尺中,等级的数量可以自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一个“一到几”的标尺来表示自己的喜好程度。
【设计意图:学生表达对一类事物的喜欢程度的方式各不相同,在这里详细介绍关于喜好程度的标尺,并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表示喜好程度的标尺”这一过程,明确了要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喜欢物品的程度。使学生在读绘本、观微课、自制标尺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了条理性和有序性。】
(三)阅读认识生活中的标尺
过渡:除了我们自己制作的表示喜好的标尺,生活中的标尺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用标尺来说明地震的强弱程度、风的强弱程度,其中数字越大,表示地震的强度和风的强度越大。
地震、风力强度知识拓展。
小结:在用标尺表示地震和风的强弱时,我们选用了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是通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通用的标准被称为“公尺”。
【设计意图:将测量的范围延伸到生活中“地震的强度”和“风的强度”,学生在此环节拓展了生活常识,拓宽了视野,同时明确在生活中,通用的标准是有准确的定义的。】
(四)阅读定义长度标尺
1. 表述不一,引发统一长度标尺的需求
提问:我们知道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标尺,现在问你,图中的猫咪有多高?人有多高?房间有多高?你会怎么表达?
明确:这时候我们就要使用标尺,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标尺去测量,但是在一次测量的过程中,选定的标准必须是不变的。
追问:如果有一些相同的铅笔,就可以用铅笔做标准去测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猫咪有几支铅笔那么高?人和房间分别有几支铅笔那么高?
明确 :这里选用的铅笔,就是我们测量所用的“标尺”。但是以生活中的物品为标尺进行测量,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选择的标尺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同。
2. 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长度
课桌的长度大约有( )支铅笔长;大约有( )本数学书长;大约有( )块橡皮长。
总结:选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标尺是我们自定的,只能在我们这里进行比较。
3. 阅读绘本,深入了解公制尺
介绍:如果想要一个通用的标尺,就要制定公尺。为了沟通、记录的方便,就产生了测量长度的公尺,也就是我们说的尺子。我们现在通用的是公制尺,公制尺的单位是厘米。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公制尺呢?
明确:每次选择生活中不同的物品来测量,测量结果不同。但有了公制尺,测量结果就统一了,方便沟通和交流。
小结:在生活中,通用的标尺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自发产生测量物体的长度也需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的需求,并通过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长度亲身体验感悟“选择的标尺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同”,从而更加明确只有将测量的标准统一,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便于生活中沟通与交流。】
(五)阅读了解温度标尺的由来
过渡:最后我们再来了解温度标尺。生活中我们会直观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热,非常热,冷,非常冷等等。那到底有多热、有多冷,能不能用前面1-10的标尺测量呢?
明确:1-10的标尺只能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还是不能确定具体的温度。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测量温度的标尺来表示。
介绍华氏温度计和摄氏温度计的产生过程。
总结:在这根温度计上有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两种温度的对照,现在大多数地区都采用的是摄氏温度计。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前面表示喜好的标尺、地震和风力强度等级标尺、长度标尺的经验后,明确了温度标尺的重要意义。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仔细了解了温度计产生的过程,体会到在发明了测量温度的标尺后,就能具体测量冷热程度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求知欲望。】
(六)回顾总结,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提问:回想一下,书中一共介绍了哪几种标尺?你能分享你了解的生活中其他的测量单位吗?
总结:自制的标尺通常是给自己或者小部分人使用的,而大家都能使用的标尺,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所以我们指定标尺的前提就是选定标准。
相关数学绘本推荐:
《直线、线段、多边形》《长短,高矮和宽窄》《英制与公制的换算》
【学习单设计】

【评价量表设计】

四、研究反思
借助课堂绘本阅读 着力数学素养提升
阅读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至关重要。
本节课主要围绕阅读课外绘本《多多少少谈测量》展开课堂教学,根据绘本明确设计五部分内容——封面解读、表示喜好的标尺、生活中的标尺、长度标尺、温度标尺,同时设计两个问题导读,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寻找答案。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绘本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解了厘米和米的相关内容后进行教学的,符合低学段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的课堂活动在巩固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同时又丰富了学习成果。学生获得了知识的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结合绘本内容,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书中不同种类的测量标尺,明确生活中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首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所理解的“测量”,再由学生自主探寻书本封面上的信息,从而提出“书中要测量什么?”“铅笔能测量小狗的身高吗?”等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主动阅读探究的欲望,进而展现两个阅读“任务”,使学生明确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握方向。
二、阅读探究,深入了解多样的标尺
在学生的认知里,“标尺”是测量高度、长度的,但在这本绘本中,不仅介绍了长度标尺,还详细介绍了表示喜好程度的标尺、温度标尺以及生活中的标尺。
本节课首先向学生呈现的是“表示喜好的标尺”,有了这一标尺就可以清晰的展现自己对某类事物的喜欢程度,同时明确标尺的制作过程,通过微课视频展示老师如何制作表示对季节喜好程度的标尺。学生在观看后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创作属于自己喜好的标尺。通过展示学生制作的对喜欢的宠物、喜欢的月份、喜欢的饮料等标尺,同学们对各自的喜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读绘本——观微课——自制标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人制作“标尺”是有不同的标准的,这只是适合自己或小部分人使用的标尺。在引导学生制作表示自己喜好的标尺的过程中又使学生尝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条理性和有序性。
进而学生继续阅读了解“生活中的标尺”。风的强弱和地震的强弱程度也可以用数字来分等级,不过这是已经定义好的等级,方便人们在生活中说明、交流。学生在此环节拓展了生活常识,拓宽了视野,同时明确在生活中,通用的标准是有准确的定义的。
“长度标尺”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因此根据绘本内容,本环节设计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长度,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到“选择的标尺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同”,学生经历由多种测量标准到统一测量标准的过程,很容易发现虽然可以用不同标准去测量事物,但这样不方便沟通与交流,而大家使用统一的“英制尺”和“公制尺”进行测量,就非常方便了。从而更加明确只有将测量的标准统一,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便于生活中沟通与交流。
最后带学生阅读了解温度标尺,并经历了温度计的由来,在此过程中,渗透了科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了解华氏和摄氏温度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在生活中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启发,着力数学素养提升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知识点,真正提升数学素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制作表示自己喜好的标尺和选用不同标准测量课桌的长度两个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在测量课桌长度时,提供学生多样选择与表现的机会,展现多样的、具有学生自己想法的测量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在《多多少少谈测量》这节课中用一个又一个好玩的实验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掌握数学的概念,并引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绘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单方面的阅读会显得单调而枯燥,因此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数学绘本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带学生读完绘本,更要读好、用好绘本,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数学理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构建起高效的数学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