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
“基于叶圣陶劳动文化教育思想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研究”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课题总结
结合本课题方案,进一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实施传承劳动文化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的实践研究,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师生在研究中收获成功。
一、理论学习,夯实研究基础
1.推荐阅读,提升教师素养。课题承担人推荐课题组成员阅读课题论文,了解课程开发的路径;学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吴庆芳的文章《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追问与思考》,从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导向、中小学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创新途径三大版块,明确跨学科教学和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关注的一个热点。
2.阅读分享,积累事件经验。2024年12月17日,课题组召开理论学习例会,本次例会旨在进一步提升课题组内老师们关于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理论修养,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通过主题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感受劳动带来的意义和价值。本次例会,全体课题组老师们共同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到时安桂清对理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阐述。安教授从: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怎样才能有效落实?学生和家长如何充分参与?三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通过学习安教授有关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相关论述,课题组内的老师们对此也有相关的思考和想法:教师1:对于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其实在数学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有着很好的体现,结合每个主题,需要学生积累哪些科学上的知识,通过主题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比如:在蒜叶的生长活动中就可以有机地融入劳动文化的教育和劳动实践的体验,使学生可以全面健康地成长。教师2: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微项目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3: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具有科学性、关联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多样等特征。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生完整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提出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活动主题和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过程,积累实践经验。理论学习与分享,将不断推动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之路,把先进理念化为行动,为学生打造多元成长空间,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二、多元合作,创新劳动实践模式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丰收的喜悦,发挥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课题组计划组织学生走进学校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收花生,走进小桥农场收割水稻,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农田,干起农活,感受劳动的意义,课题组成员结合活动的初步方案,进行分工和安排。10月25日下午,王老师、潘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去校外劳动基地收花生;10月20日下午,俞老师、王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去小桥农场做纽扣丰收贴画、收割水稻。多元合作,多维度丰富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实现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活力。10月11月结合一年级入学仪式,课题组成员带领学生和家长代表到学校“六度蔬卉园”劳动地基开展播种活动,孩子们家长一起播种下小小的种子,种下希望,种下期待,种下未来。这颗种子将会在美丽的天和校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10月25日,课题中心组成员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大家根据结题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开展的活动内容可以再丰富些,把我们的活动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可以融入一些思维导图等图片的形式,这样可以,使的报告更具体形象。针对课题组老师们以及专家的指导,后期课题主持人会接合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12月17日,在专家对结题报告进行指点和修改后,课题组已经顺利提交了结题报告、鉴定书和相关论文材料。虽然我们的课题已经结题,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没有结束。之后,课题组共同学习了劳动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以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案例在开展生态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完善顶层设计,以理念指导实践;将劳动课堂和劳动社团相结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掘学校、家庭、社会生态劳动教育资源,形成 “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健全生态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生态劳动教育模式。结合该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案例,我校将继续基于叶圣陶劳动文化教育思想,加强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探索,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为路径,以学科融合和“五育”并举为导向,培育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陆小少年。
四、课题学期成果
课题组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家校政社共育课程中提升了思辨能力,更多教师发现家校政社共育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制胜法宝。崔馨怡、潘水琴设计的节气课《乐享劳动 孝润童心》获太仓社区教育教师能力大赛一等奖。俞建琴的论文《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以“二十四节气清明”活动为例》获苏州市教育学会一等奖。
四年来,我们的德育课题扎扎实实的开展,终于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课题虽已结题,但是学生的劳动教育还在实践,学校课题组将不断注重学生的劳动实践,关注活动的完整性,让学生对于劳动文化有全面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