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学期历次活动研讨主题及基本情况 (一)理论学习,夯实研究基础 1.理论书籍,建构研究模式。为了增强课题实施的原动力,推荐老师阅读书籍,织教师撰写心得并交流,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生书籍《新时代劳动教育:时代意蕴与实践创新》P155页-P185页内容,多举措促进教师研究理论的提升。 2.推荐阅读,提升教师素养。课题承担人推荐课题组成员阅读课题论文,了解课程开发的路径;学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吴庆芳的文章《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追问与思考》,从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导向、中小学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创新途径三大版块,明确跨学科教学和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关注的一个热点。 (二)多元合作,创新劳动实践模式 2023年11月23日,在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当日,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太仓市社会福利中心,在冬日暖阳的见证下,与福利院签订校外劳动实践活动的合作协议,推进多元合作的目标融合,创新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丰富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多维度丰富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实现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活力。 (三)开发劳动教育协同课程,探索课程治理新样态 1.家庭+:百分百家庭节气食俗乐,携手家校共育的起点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家庭中普及二十四节气极为必要,能够促进家长孩子对节气民俗文化的认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百分百家庭节气食俗乐课程。暑假期间,开展“‘育’见劳动 ‘暑’你最美”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根据各个年级的劳动清单,结合假期间的节气时间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学生的劳动情怀。在中秋节之际,同学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制作精美的中秋月饼,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2.学校+:“六度教育”节气蔬卉园,探索跨学科育人的基点 “六度教育”节气蔬卉园是顺应自然天气进行种植的露天场地,四周木栅栏里种植花卉,中间土地根据班级数划分为四十九个“一米”菜园。 节气视域下“德育+”课程。本学期结合二十四节气之秋分开展“秋意浓浓 童享丰收”跟着节气去劳动主题活动,同学们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结合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开展“一韵冬色 藏尽美好”主题活动,冬至传统习俗是吃饺子,为增强同学们的劳动意识,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展包饺子活动。左手托面皮,右手对折捏边,细细收口。同学们边包边彼此交流,学学别人的手法,精进自己的“工程”。回到家,孩子们煮上热腾腾的饺子,大口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愉悦感与成就感在每一位同学心中久久回荡。 冬吃萝卜夏吃姜,在冬至这天同学们走进学校的六度蔬卉园,拿起小铲子一起卜,拔萝卜,比比谁拔的萝卜最大。小小的萝卜,有着很多的营养价值,同学们把收获的萝卜带回家制作成一道道美食和家人一起分享,在劳动的同时也学会了感恩。 结合节气同学们在实践体验中感悟二十四节气中的劳动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节气视域下“学科+”课程。节气视域下“学科+”课程,以一门主干学科为支点,开展节气文化跨学科课程研究,全过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学期课题组以三(3)班为实验班级开展“一韵冬色 藏尽美好”冬至探究课程统整活动,在冬至即将到来之际,潘老师以“迎冬至话冬至,弘扬劳动文化”为主题组织了语文学习活动;顾秋慧老师带着学生通过观看冬至的英语微课,学习了有关冬至的小知识;钱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知道了冬至的历史,了解了冬至的天文特征、气候变化和常见物候现象;纪老师和崔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歌谣律动中倾听、感受、表现音乐,边唱边跳,了解冬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感受节日氛围,分享音乐的快乐;在体育课上张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体验了踩高跷传统游戏,为整个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美术课上同学们在丁老师的指导下,把祝福写在纸片上,藏进用彩纸制作的饺子内,用五彩吉祥饺,为最好的朋友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收获了冬至节气的知识,也体验到了冬至节气的乐趣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3.政府+:陆渡农场节气体验地,润泽儿童劳动品质的燃点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学校启动了“益陆童行 竞渡启航”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品牌项目,建立起校政联动机制,使校社共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了巨大的可能。 娄江金秋丰收节课程。立冬节气日之际,陆渡街道在小桥农场的田间开展“听党课、感党恩 娄江金秋迎丰收”主题活动,课题组组织党员、学生代表参加活动,开设了“田边微党课忆丰收”“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农耕农事体验”课程,重在塑造新时代新民俗,使节庆活动深入人心。 4.社区+:校社共建协同育人,浸润儿童品格教育的闪点 在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当日,同学们在老师的带来下,来到太仓市社会福利院开展“乐享劳动 孝润童心”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在福利院同学们和老人一起包馄饨、一起在菜园种植蔬菜,同学们还给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文艺表演、游戏、玻璃彩绘等,在共建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时在与老人的相处中,也让他们学会了付出和感恩。 二、课题学期成果 1.丰实了家校政社共育课程资源库。目前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美食小主播课程、百分百家庭节气食俗乐课程、节气视域下“德育+”课程、节气视域下“学科+”课程、红色农耕文化节课程、娄江金秋丰收节课程、致敬最美劳动者课程。 2.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家校政社共育课程中提升了思辨能力,更多教师发现家校政社共育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制胜法宝。一批老师在课程的开发中得到历练,在太仓市研修活动中讲座,得到专家、同伴的点赞肯定。俞建琴校长王薇老师论文《“劳动”融合育人 助力学生品格培养》获太仓市学生品格培养论文二等奖并发表于省级刊物《双语教育研究》2023年第32期;项晓英老师论文《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高年段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叶圣陶劳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获省行知杯陶研论文三等奖。 3.形成了项目的区域性经验。王薇老师执教太仓市课题研究公开课《节气与劳动》获好评;《向美而生,建构“沉浸式”劳动教育新样态》立项为太仓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第五批建设项目。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传承劳动文化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课程资源库梳理的问题。 2.未充分发挥发挥家校政社多元主体作用,在课程协同评价体系中政社评价不够研究全面的问题。 3.教师理论⽀撑的⼒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不强,课题研究⼯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的问题。 (二)下阶段研究计划 1.梳理课程资源。节气主题课程资源以四个微课推进,两个全程化的微课,两个主题化去农场实践的微课。 2.继续开发实施策略。三种体验实施活动:六度蔬卉园、青园农场、小桥农场。 3.形成物化成品。把诗歌、谚语、歌谣做成一本册子;制作文创作品:节气黏土作品、节气杯子、基地农场品上设计文创品;开发二十四节气摄影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