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3月课题理论学习)

作者: 时间:2022-09-07 点击数:

论地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

王 芸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文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地域文化由于其所具有的亲缘性和地域性,也开始受到重视。采用多种策略,使地域文化与课程融合,发挥地域文化 的精神内涵,能给我们的课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 ,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课程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鸿沟。

[关键词]地域文化 课 程 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完善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各个学科课程中,不难看到蕴涵其中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地域文化作为文化大家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课程实施中也能闪烁出熠熠生辉的光芒。注重挖掘和发扬课程内容中的地域文化素材,渗透和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课程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及作用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在基础主义知识观支配下弥漫着唯理性、唯科学的色彩,包括各文科课 程在内的各门学科都存在着追求“纯”科学的倾向,纷纷试图以“无涉”的“科学知识”来构建其知识范围与体系,理性知识成为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隐含”在文字符号之下的深层文化包括人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就被忽视了,语文仅仅是字、词、句、段、篇的累加,外语 只是单词、语法和时态的组合,历史则是年代与人物和事件的简单对应,从而使得知识脱离 了人的意义和文化的底蕴,这与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是背离的,因此,课程与文化的结合势在必行。作为文化中最具多样性和生命力的地域文化在解决知识与文化分离的问题上有其特殊的作用。

1.课程与地域文化融合的人文意 义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各地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民问艺术、民风民俗等融入课程中,将使地域文化资源中内在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等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课程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多元文化价值

课程作为各种文化的载体,结合地域文化,能使学生对其他地区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形成多元文化理念:首先,学生通过了解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使他们能认识本地区文化存在的价值,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成就及贡献,使他们树立自豪感,从而自尊、自信,产生文化归属感;其次还可以通过比较各种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容忍异己的文化态度。对地域文化 的自豪感不等于文化的自我优越感,更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而是对各种地域文化做出客 观的比较,对多元文化持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3.课程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文化批判与反思功能

对于地域文化,需要用历史的和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和接受,要看到它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在地域文化与课程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对地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反思及与其它地域文化的比较,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地域文化,既要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人肯定的一面,也要发现地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做出批判性的反思,产生参与地域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可见,在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因素,对于学生的人文意识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在我国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开始凸现文化的价值,使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相统一,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 、课程结合地域文化的现状

1.课程标准开始重视地域文化,体现人文特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灵魂,课程标准对每个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重新开发,重新确定了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凸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文化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作用。

比如,英语标准中多次提到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蕴含了地域文化的因素。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为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英语国家的文化相对于我国这个大的地域范围而言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在学习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同时,我们也在了解和感受着异 国的地域文化。如果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所以,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求我们广泛地补充和深入地挖掘异国文化,了解和学习他们的地域文化。

课程标准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 性的、弹性的,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们可以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多角度、深层次地去补充和开发地域文化,以求实现课程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教材开始展现地域文化内容,体现地域文化风貌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直接的反映,它贯彻和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体现出地域文化与课程的结合。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5列举了从古到今国内外的著名文化遗产,如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遗址、玛雅文明和大津巴布韦遗址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虽然它们有的已经不存在了,但却依然是过去的人们产生、使用、经过历史的涤荡留存到现在并将传诸未来的人类文明之花;虽然克里特文明、玛雅文明和非洲文明等不在我国地域范围内,但相对于我国整个大的地域而言,它们也都是一种地域文化。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体现,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重视文化的思想,并具体地将地域文化融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

3.教师的文化意识开始苏醒,有意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所以它不单指教科书,还包括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地区蕴含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资源意识开始苏醒,开始积极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或者地域文化的品格也逐渐进入到教师的资源视野中。

4.地域文化类考题频现,培养学生地域情感

新课程标准凸现文化的价值,所以在各地的考题中也开始考查学生的 “文化积淀”。仅以 2005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就出现了很多地域文化类考题。纵观各地地域文化类考题,多从地域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考查考生对本地地域特色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考生的地域情感。但是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并不只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而其本质指向主要是景物背后的东西,即景物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纵观各地地域文化类考题主要以各地的景物和人物为着眼点,只看到表面美好的表层文化,没有深入地挖掘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精神。比如,杭州是吴文化的代表,吴文化以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坚毅执著、敢为人先的精神等为核心的人文品质,在考题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地域文化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

三、地域文化融入课程的策略

地域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塑造了独特的地方精神与内在气质,以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人们精神、心理、性格莫大的影响,生活在一定地域文化中的人 因此会对本地的地域文化有亲近感,对遥远的他乡的地域文化有好奇感,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加工利用地域文化亲缘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质与丰厚内涵,结合熟悉的地域文化,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程内容 的学习,并为我们的教学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

1.横向补充

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往往是面向全国的,其中有很多有关文化的内容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素材,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内容还不够突出。从人的性格性情到体貌特征,从衣食住行到民风习俗,从地方语言到地方戏剧,从工艺产品到各种建筑,地域文化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能为死板的知识学习和理解 提供生动案例,又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添了色彩。 比如高中《中 国古代史》第五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时引用了一幅《契丹人引马图》,图中契丹人的发式——髡发,颇为奇特。这幅图是内蒙古赤峰市白塔子的辽墓壁画,教学中结合该图体现的北方草原上少数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分析髡 发这一习俗的历史演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民族战争和融合的历史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将地域文化和教材内容有机衔接,凸显教材的文化意义,不仅开放了学习的空间,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且使教学同生活建立起横向联系,课 程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由此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变成学生切身的体验。

2.纵向挖掘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与地理有联系但不是地理;与历史有联系但不是历史;与景物有联系但不是景物。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中第六章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子标题 “历史悠久的古城”中简单介绍了北京的历史、旧城格局、名胜古迹,但是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古都,其富丽堂皇的皇宫王府、威严厚重的城门城墙、古朴宁静的胡同四合院、神秘庄严的道观神庙和社稷祭坛,无不凝聚着中国辉煌的建筑文化艺术,体现着古代东方最完美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短短百字的论述如何能够展现这些呢? 地理课程的人文内涵何 以彰显呢? 所以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一些自然景观、知道几处文化遗址、记住几种民风民俗上,还要通过有形之物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而为文科课程塑造 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服务。

3.多向链接

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的发展,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向学生经验和生活回归,使课程的设置越来越显示出合作化与综合化的趋势。我国在 2001年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目前课 程中以学科为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系统知识、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

总之,课程与地域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 。二者互为因果,互为目的,互为条件。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要积极灵活的采用各种策略,使地域文化在课程中发扬光大,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

摘录于《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