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推进方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如微课、远程互动等),对地域文化三级课程架构、开发和实施,促进区域间学校文化特色的融合与交流,形成本校特色课程,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本学期的研究将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深度,邀请专家深入课题组,进行研究诊断、促进研究更加有效开展。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从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着手进行学科统整教学研究。 开展社团地域文化融合展示活动等。
二、本学期研究内容
(一)指向地域文化三级课程架构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学校“六度相融三维一体”课程方案,体现高度、温度、力度、宽度、效度、信度的“六度教育”,贯彻落实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有效融合。
1.指向地域教育文化融合的学科课程:以学科课堂为主阵地落实国家课程,架构具有地域融合特色的课堂文化,如数学学科:江苏提倡“苏式课堂”,上海推崇“海派课堂”,汲取各地课堂文化的特色,进行有效融合,探索适合本校师生开展教育实践的活力课堂新样式。在教育研修领域学习大单元设计、项目化推进等先进的研修方式,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研训一体化活动。
2.指向地域特色文化融合的校本课程:在了解各地学校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梳理、筛选两省三地学校课程的特色资源,进行引入、优化、丰富本校特色课程。
3.指向地域风土文化融合的研学课程:以研学方式开展研学目的地文化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活动主体,运用参观走访、拍摄记录等方法了解当地有代表性的人文文化、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总结提炼形成校本研学课程。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课程实施的研究
1.融合地域文化的学科课程主要采用的实施策略是:先确定地域教育文化的主题,接着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跨地域的联合混合式研修,然后开展融合地域教育文化的课堂实践探索,最后形成融合各地优势的课堂教学优化范式。
2.融合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先由学校统一设计地域文化特色课程菜单,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老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意向进行新课程的开发,最后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师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融合地域文化的研学课程基于校本课程《从太仓到上海的文化之旅》,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以来的研究成果,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园”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探索太仓、上海的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名人传记、风土人情等。主要采用的实施策略是:研学前先联系、考察确定地域文化目的地,师生共同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研学中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单位开展实地研学活动;研学后形成报告等成果,进行展评,在反思中进一步优化研学课程。
三、具体活动安排
时 间 |
活动主题 |
所要解决的问题 |
活动形式与内容 |
研究方法 |
预期成果 |
2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研究主题确立 |
通过交流明确各小组本学期研究主题 |
1交流研讨
|
交流研讨 |
1. 再次明确各小组研究方向 2. 明确分月工作安排 |
3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专家指导 |
邀请发展中心严乃超主任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
1. 专家指导 2. 交流研讨 |
专家指导 |
明确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改进
|
4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案例研究 |
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的开发机制的探索(科教融合活动) |
课例研讨 |
案例研究法 |
1.案例设计与实录 2.反思 |
5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案例研究 |
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的开发机制的探索(科教融合活动) |
课例研讨 |
交流研讨 |
理论摘录和反思 |
6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期末小节 |
总结本学期研究成果与不足 |
1.交流研讨 |
经验总结法 |
学期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