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年2月;编号:2021/LX/02/119/03;主持人:陆静 张瑜;单位: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长三角一体化背景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是指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背景下开展教育研修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研究,加速教育一体化发展。
(2)地域文化融合课程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本课题特指长三角地域文化,包含海派文化、吴越文化(江浙文化)、徽派文化、娄东文化等,这些文化既各具风韵又相互渗透融合。
地域文化融合课程是指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合的研究,通过地域之间的信息、设备、师生、课程资源等的交流互通,融合地域间的特色文化,搭建课程支撑平台融合架构的小学课程,旨在丰富优化地域间的小学融合课程建设,它具有地域性、选择性、优质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征。
(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架构研究是在顺应国家双减政策方针及五项规定,丰富优化长三角地区小学课程建设,主要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以长三角地区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文化为主线进行建构,融合三省一市的教育文化、风土文化及特色文化,指向课堂文化、研修文化、研学目的地文化以及学校的特色课程,搭建课程支撑的网络、联盟及展示平台而融合架构的小学课程。重点研究课程开发的机制和实施策略,形成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的操作范式。
3.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课程建构的内涵、特征、育人价值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案例、校本教材、实施路径和范式。
(3)通过研究,提高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研究主要内容:
(1)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的基本研究
(2)指向地域文化三级课程架构的研究
(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课程开发机制的研究
(4)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课程实施的研究
(5)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课程支撑平台建设的研究
(6)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课程典型案例研究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在中年级学生习作后指导课堂中的适切性使用
2.需解决的问题:
指导中年级学生习作书写时地域文化内容选择、形式方法、效果辅助的适切性
3.本节课设计意图:
本次教学内容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内容,是以“游记”为主题,目的指向学生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习作前布置课前作业,与综合实践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在外出游学前先做计划,绘制导览图,并在实践中做记录,绘制路线图,标记印象深刻的景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习作要求,初步完成习作草稿。在此堂课中,教师根据学情安排习作后指导修改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作业情境化设计的任务单辅助教学,适切情境导入、适切习作指导、适切文化陶冶,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修改习作,丰富学生习作的言语表达,达成习作单元的设计理念。
4.理论、理念说明:
①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原理的论述提醒我们在情景教学中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情感驱动、暗示倾向、角色转换、心理场整合等四个原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情感”因素在情境教学中的支撑性作用,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注意将“情境”与“情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②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积淀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因此,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要求,达到课标提到的第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需求在作业设计中应将“情境”融入其中,使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听说读写演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提升语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
1. 通过回顾课前作业,学生激发起对游览景点的习作兴趣,调动学习体验。
2.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书写一篇完整的游记,从游览顺序的清晰、过渡话语的自然到景物的有详有略、重点景物特点的突出,同时引导学生在对比发现中感受到长三角地域文化中建筑风格的共同特点,并试着写出作者游览时的感受以及体会到的精神内涵。
3.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根据习作评价要求进行自我评分、同学评分与批注评价,既写出修改意见,也会互相欣赏,再将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活动过程:
(一)回顾课前作业,习作兴趣更激发
1. 回顾课前作业,欣赏同年级组同学的游览路线图
2. 交流学生游玩感受,引入本节课主题:修改习作草稿。
【设计意图:作业情境化设计是一个效果渐缓的设计理念,因此在备课时便立足于单元特点创设情境——写一篇游记,学生便迎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去哪儿游览”“如何游览”,而在习作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作业为脉络,以此安排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作业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
(二)完成课堂作业,领悟方法更透彻
1. 出示评价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
写清楚游览的顺序 |
写具体重点的景物 |
写生动景物的特点 |
表达出游览的感受 |
语言生动有趣,修辞多 |
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
自己评价 |
|
|
|
|
|
|
同学评价 |
|
|
|
|
|
|
同学建议 |
|
2. 出示评价要求一(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习作草稿提取出游览顺序与过渡语。展示某一学生习作,同学交流其游览顺序以及过渡语,并对比自己的草稿进行修改。
3. 出示评价要求二(写具体重点的景物),生思考哪一处是重点的景物,如何将重点景物写具体,总结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写作小秘诀”。
4. 出示评价要求三(写生动景物的特点),出示长三角地区景物的图片,生总结景物的共同特点,小组讨论如何将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并动笔修改草稿。
5. 出示评价要求四(表达出游览的感受),学生介绍曾在长三角地区景点中听到的特殊故事或名人典故,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精神内涵,试着联系自身成长经历,将其加在草稿中。
【设计意图:在课堂作业“修改前会评价”与“修改中会发现”中,引导学生把习作单元中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身习作中,引导学生学会按游览顺序写游记并写好过渡句,同时写清重点景物的特点,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习作学习、修改、提升。习作指导中不仅是在对单元做整体的认识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的灌输,引导学生感受长三角地区地域建筑中的共同恶点以及历史文化名人所体现出的精神追求从而培养文化自信。】
(三)安排课后作业,互关互助更多得
1. 同学互换互批,按评价表要求评星并批注评价,既写出修改意见,也会互相欣赏。
2. 学生根据意见建议修改,将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在课后作业“誊写前再互评”“誊写中再思考”中,教师设计互换互助批改作业,通过习作前出示的多维度全方面泛应用的反馈评价表,可以在明晰作业实际完成情况以及是否达成设计核心目的的基础上,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知识与技能双融合,进而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激励导向可持续的功能,进而使该作业更好地作用于学生的习作书写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