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新学期工作意见为指南,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引下,坚持“科学引领、科教融合、科研求质”原则,践行“四敢”精神,扛起“一稳居三提升”责任担当,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和科研强教战略,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主推”功能,推动学校活力课堂探究和教科研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夯实理论学习,提升教科研素养
强化“理论为研究奠基、理念为实践指引”的认识,充分发挥教科室的理论学习引领作用,引领教师爱阅读、会阅读、乐阅读,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理论素养,为教育科研发展积聚能量。
1.发挥教科室的理论学习引领作用。一方面依托课题研究开展主题性阅读。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展主题性的阅读活动,让阅读学习更为聚焦和专业。一是做好学校在研课题的主题阅读,聚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叶圣陶劳动文化教育思想、节气主题课程开发、学科核心素养、数学绘本阅读、思维品质培育、思政“话题式”教学等核心内容,各课题组核心成员做好相关文献研究、理论学习,增强科研的能力。二是发动青年教师结合区域要求搜集优秀文章向上推荐汇编,并充分利用好《燃荻》这一区域性学习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学习。三是动员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酝酿和申报课题,借此过程,促使教师主动阅读、专业阅读,以此获得更多的理论准备,为教育科研积蓄能量。四是引领教师研读关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的书籍,切实提升教师对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认识,消除畏难情绪,尝试适时的研究。另一方面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广泛性阅读。一是结合教研组活动组织理论学习,根据学科特点推荐教师自学学科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读书心得,开展“六度星空”读书交流、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分享活动,本学期主要阅读了《跨学科学习——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这本书;二是结合教育局“亲近书籍 走向卓越”教师“书香致远”系列活动,组织教师结合阅读收获和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故事,开展评比活动。主要推荐阅读了《势不可挡的学习》、《名师课堂内核》、《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照亮成长》等名师专著,并推荐苏欣佳、倪佩芬、潘水琴、郑晶晶、丁晓琳和杨默涵老师撰写的教育叙事参加太仓市级评比,苏欣佳、倪佩芬、郑晶晶老师获得了优秀奖;三是结合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活动指导青共体教师开展广泛性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定期借阅教育杂志和报刊,开展先进理论阅读交流,夯实青年教师理论底蕴,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内驱力。
形式丰富的活力阅读增强了老师们的内驱力,夯实了老师们的理论底蕴,有效促进了老师们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升科研素养。
2.发挥学校特色培训的理论导向作用。教师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专家的指导、引领。结合学校《基于“课程·课堂”的教师发展》校本教师培训项目邀请各路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教师开展新课标研读和课堂研讨活动。本学期,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建文、洪榴老师来校开展数学、语文学科指导。除此之外,结合点菜式培训还邀请了本土校外骨干老师作讲座,有跨学科教学研究讲座,有大单元教学研究讲座,有学科课标标准解读讲座等。上级安排的讲座培训,选派教师们积极参与,一次次理论讲座让教师们开阔了眼界,在先进理论引领下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在课堂实践中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从而使教师们能够快速提升专业及科研素养。
二、加强课题管理,扎实教科研实效
创新课题网络化管理机制,优化“月检月报”管理方式,抓实各级各类课题“学期汇报”、“中期汇报”、“课题结题”工作,持续强化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性管理,着力提高研究本身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教师课堂转型。
1.扎实推进学校在研课题研究。依托学校 “十四五”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传承劳动文化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的实践研究》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以及相关的子课题研究和其他立项的苏州市、太仓市“十四五”学科课题,在总结之前“月检月报”经验的基础上,落实“学校——研究组——教师”分层分级的规范管理要求。以课题研究课为抓手,整合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十四五”课题研究方案及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探索与课题研究契合的内容开展课题研究课课例的设计与实践,推进教科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师课改研究与实践能力,推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工作。
本学期结合太仓市课题优质课评比活动和太仓市劳动与综合实践课堂观摩活动开展了语文、英语、综合实践3节地域文化融合课程的科教融合课例实践、研讨活动,引导老师们进一步探索“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模式,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找到了与长三角地域文化融合的落脚点。结合太仓市课题优质课评比活动还开展了“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学段绘本阅读实践、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小学思政“话题式”教学、指向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力课堂教学”主题科教融合课例实践、研讨活动,结合学校教研课和师徒汇报课开展了跨学科教学研讨,引导各课题组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逐步提升课程研究与实践能力,也为老师们进一步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
2.开展新一轮课题的申报指导。根据学校青年教师阶段培养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相关课题研究理论,立足学科课程标准落地与课堂教学真问题设计课题方案积极开展小微课题研究,借助协作活动进行课题方案打磨培训,为申报新一轮各级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力争学校层面有新的学科课题申报省级、苏州市级和太仓市级。本学期,王薇老师申报的省陶研会课题通过了苏州市的评审,被推荐参加省申报评审;有7个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微型)课题拟立项。
三、拓宽宣传渠道,推广教科研成果
1.发挥骨干作用,提升教师科研创新力。课例研究是开展教科研的重要途径,每一次课例研究,都经过了教科研团队的反复研讨、打磨,集集体的智慧,有理论的支撑,是老师进行科研总结、撰写科研论文的鲜活案例。因此,我们重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课题组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学校青年教师做好榜样引领;重视课题组青年教师的发展培养,引导课题组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反思、总结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在培养教师科研反思、总结能力的同时也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活动,多方面为教师提供宣传、发表的渠道。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心得、课题研究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以校园网和《绿野》校刊为平台积极发送上传,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根据上级要求,学校每学期会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活动,本学期教科室根据“苏州教育学会”“苏州陶研会”“太仓市教科研论文”等论文参赛通知要求,及时对青年教师进行写作指导,明确理论和格式要求,以个别交流的方式逐一阅读修改,点对点进行反馈,从大标题到小标题,从内容摘要到关键词,反复斟酌。本学期有28篇论文参加了各级评比,有6篇论文已发表于省级刊物,还推荐了4篇论文待发表,向太仓教育投稿6篇论文。
本学期,组织学校语文、数学、音乐、体育、道德与法治学科6位太仓市学科带头人进行了校内教科研论文辐射讲座;叶志麟、沈燕、杨默涵、潘水琴等9位老师在江苏省行知杯论文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俞建琴、崔馨怡、薛嵩魏书芹等10位老师在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王家元老师的《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为例》、纪敏老师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沈燕老师的《多维体验 丰富感知助力量感培养——以《认识厘米》教学为例》发表于省级刊物《启迪》;张瑜老师的《文化融合 滋养生命成长——例谈小学英语教学与地域文化融合实践》、陈金玉老师的《巧用数学绘本 培养数学量感——以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为例》发表于省级刊物《教育考试与评价》;顾蝶老师的《图文结合: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写作策略的研究》发表于省级刊物《时代教育》,另外部分老师的论文发表在《绿野》校刊的教师版,供大家互相学习。
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的学期,我们将继续依托教科研活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加强教学、科研、教研、培训多位一体的整合,不断提高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让教科研真正成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