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新学期工作意见为指南,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引下,坚持“科学引领、科教融合、科研求质”原则,践行“四敢”精神,扛起“一稳居三提升”责任担当,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和科研强教战略,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主推”功能,推动学校活力课堂探究和教科研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二、工作目标
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为出发点,以激发教育科研活力为侧重点,以“引领精准、研究有效、指导扎实、成果凸显”为要求,扎根教育现场,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依托各类科研共同体开展协同科研,强化课题研究实效;抓好骨干辐射,落实“七个一”管理过程,推动教师科研素养不断发展,实现师生最优最快发展。
1.引领精准。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解决问题为靶向,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精准打造学校科研品牌,提升学科专业品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水平。
2.研究有效。根据“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治理需要,加强以“落实新课标”为侧重的一线教育研究,运用调查研究、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方法,借助课题网络管理平台,开展服务学科专业品质提升的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提升研究实效。
3.指导扎实。秉承活力教育理念,进一步释放科研活力,增强专业水平,指导青年教师投身新阶段的教育科研,培养更多校市级学科骨干,助推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科专业提升。
4.成果凸显。整合联盟教育服务教师科研,努力拓宽学校宣传渠道,不断提炼科研成果,组织教师参与各级科研成果的评比和论文发表,让科研助力教师良性发展。
三、工作措施
1. 夯实理论学习,提升教科研素养
强化“理论为研究奠基、理念为实践指引”的认识,充分发挥教科室的理论学习引领作用,引领教师爱阅读、会阅读、乐阅读,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理论素养,为教育科研发展积聚能量。
(1)在课题研究中开展主题性阅读。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展主题性的阅读活动,让阅读学习更为聚焦和专业。一是做好学校在研课题的主题阅读,聚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叶圣陶劳动文化教育思想、节气主题课程开发、学科核心素养、数学绘本阅读、思维品质培育、思政“话题式”教学等核心内容,各课题组核心成员做好相关文献研究、理论学习,增强科研的能力。二是发动青年教师结合区域要求搜集优秀文章向上推荐汇编,并充分利用好《燃荻》这一区域性学习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学习。三是动员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酝酿和申报课题,借此过程,促使教师主动阅读、专业阅读,以此获得更多的理论准备,为教育科研积蓄能量。四是引领教师研读关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的书籍,切实提升教师对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认识,消除畏难情绪,尝试适时的研究。
(2)在日常活动中开展广泛性阅读。一是根据学科特点推荐教师自学学科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读书心得,开展“六度星空”读书交流、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分享活动;二是结合教育局“亲近书籍 走向卓越”教师“书香致远”系列活动,组织教师结合阅读收获和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故事,开展评比活动;三是指导青共体教师开展广泛性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定期借阅教育杂志和报刊,开展先进理论阅读交流,夯实青年教师理论底蕴,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内驱力。
2.加强课题管理,扎实教科研实效
创新课题网络化管理机制,优化“月检月报”管理方式,抓实各级各类课题“学期汇报”、“中期汇报”、“课题结题”工作,持续强化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性管理,着力提高研究本身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教师课堂转型。
(1)扎实推进学校在研课题研究。依托学校 “十四五”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传承劳动文化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的实践研究》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以及相关的子课题研究和其他立项的苏州市、太仓市“十四五”学科课题,在总结之前“月检月报”经验的基础上,落实“学校——研究组——教师”分层分级的规范管理要求。以课题研究课为抓手,整合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十四五”课题研究方案及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探索与课题研究契合的内容开展课题研究课课例的设计与实践,推进教科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师课改研究与实践能力,推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工作。
(2)开展新一轮课题的申报指导。根据学校青年教师阶段培养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相关课题研究理论,立足学科课程标准落地与课堂教学真问题设计课题方案积极开展小微课题研究,借助协作活动进行课题方案打磨培训,为申报新一轮各级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力争学校层面有新的学科课题申报省级、苏州市级和太仓市级。
(3)开展教育科研方法指导培训。结合点菜培训和学校项目培训,有计划邀请一批科研学术专家来校现场讲座,传经送宝,进一步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宽科研眼界,提升科研能力。同时组织本土本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校内辐射讲座,进行论文发布,为校内青年教师做好榜样引领。
3.拓宽宣传渠道,推广教科研成果
(1)发挥骨干作用,提升教师科研创新力。引导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共同推进“七个一”工程,即订好一份计划、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次科研讲座、主持或核心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带好一个学术团队、推荐或提炼一批研究成果。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关注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质量和成果。
(2)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心得、课题研究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以校园网和《绿野》校刊为平台积极发送上传,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参赛通知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学会、苏州陶研会等各类论文评比活动。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论文向《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和省市级教育期刊杂志投稿发表,借助学校公众号平台向外推介、宣传科研成果,扩大学校科研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