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在反思、总结上一学年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我根据上级要求坚持做到订好一份科研计划、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次科研讲座、主持或核心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带好一个学术团队、推荐或提炼一批研究成果。全方位当好校长参谋,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养,建设好学校梯级科研队伍,为教师和学校发展助力。
一、融合制订科研计划——形成导向
学期初,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指导意见,依据学校“十四五”课题研究的方向思考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七个一工程计划和课题学期研究计划,以研训一体化的理念融合各项计划,引领骨干教师共同落实“七个一”,形成良好的科研导向。
二、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有效交流
认真细致地做好科研思想和方法的宣传,平时教科室加强与德育处、教务处、装备室的联络,在课题研究上达成一致意见,联合起来落实教科研训活动,把课题研究课与教研组的公开课深度整合,不搞“两张皮”,每月一次校内研究课要求执教老师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未来教室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后上交研究课的案例,观课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拍好录像,及时开展课例分析。
本学期依托学校已立项的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叶圣陶专项课题《基于叶圣陶劳动文化教育思想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研究》、太仓市教育治理子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传承劳动文化的节气主题课程统整开发的实践研究》、太仓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低段绘本阅读实践研究》和微型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中年级语文作业情境化设计的实践研究》,联合教导处、德育处开展了每月一次的活力课堂研讨活动、校“绿野杯”青年教师活力课堂课堂评优活动、校师徒结对课堂汇报活动和《太仓——上海文化之旅》校本课程课堂实践研讨活动,引导老师们进一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十四五”课题的研究。
三、读好书籍撰写心得——理论引领
为了让阅读成为教师自觉的精神追求,让每一位教师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和专业发展。我认真推荐理论书目给不同学科的老师:班主任老师阅读了《今天怎样做德育——点评88个情景故事》、数学老师阅读了《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基于儿童真实问题》、其余老师阅读了《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还组织青共体教师每月到图书馆借阅教育杂志,推荐阅读《江苏教育研究》《苏州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开展青共体教师读书分享会,通过活动来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内驱力,不断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底蕴;用自学和小组学的方式,组织教师们学习《燃荻》理论汇编,定期撰写学习心得,组织读书心得评比活动,择优开展“六度星空”论坛交流。让读书成为教师自觉的精神追求,让每一位教师在阅读中获得专业成长。
四、做好科研讲座培训——指导方法
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论文撰写经验,热心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带头开展辐射讲座,在青年教师共同体培训活动中作《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案例设计》主题讲座。结合“十四五”课题研究活动,邀请专家开展“如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课题课例实践和基于专业成长的学科论文写作”指导和培训,研究、指导课题研究课例、论文的撰写、发表技巧,结合苏州教育学会、陶研会和太仓市课标论文评比活动和太仓教育投稿,鼓励教师积极参赛或投稿发表。还重点关注学校里其他骨干教师的点菜送培,主动联系在经贸教育集团内进行送教送讲座,把科研辐射到兄弟学校。
五、组织课题例会交流——智慧碰撞
每月课题例会是课题研究有效举措,是为了创设一个时间和空间深化课题管理,在交流探讨中智慧碰撞,互相取长补短。本学期重点参与了学校已立项的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严格规范网络栏目的上传,每月确保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内容,不仅有报道,还确保研究活动记录表的按时上传,达到质、量兼备。另一方面把课题和教研有机融合,使课题研究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化,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六、带好科研学术团队——助推发展
我坚持带好一个课题研究团队,成立学校《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地域文化融合课程建构研究》课题校本课程研发实施团队,由各学科青年骨干、有经验的科研骨干和行政骨干一起参与。请上海专家引领指导,用前沿思想武装头脑,通过方案研讨及课堂实践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理论水平,促进教师落实行动研究,助推学校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
七、提炼推介科研成果——宣传提升
根据上级部门参赛通知,本学期我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苏州教育学会、陶研会、太仓市课标论文评比等科研论文评比活动,以及苏州教育学会教案设计、小故事评比活动。有8篇论文分获省第十四届“行知杯”征文一二三等奖,有16篇论文分获苏州教育学会、陶研会一二三等奖(证书还未拿到)。我还定期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论文向省市级教育期刊杂志投稿发表,把教师的研究成果向外推介。本学期有11篇论文发表于省市级教育杂志,扩大了学校科研的影响力。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及实施对教科室主任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科室主任,我还需要加强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教科室主任“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实践中,我要努力做到规范、创新,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