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引导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间,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2024年11月25日,陆渡小学数学老师们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以“聚焦核心素养 探索跨学科教学”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特邀江苏省特级教师、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徐建文主任莅临指导,为老师们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思考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课堂教学
高君宁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梳理称象方法,让学生经历制定称重方案,执行称重方案,反思称重方案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计算推理和交流汇报中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古人的智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和推理意识。

张敏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学会用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理解身体“尺”和米尺的关系,在一个个趣味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本堂课程不仅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专家指导
徐主任对两节课进行了专业细致地点评与指导。徐主任首先系统阐述了这两节课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所属领域、内容编排及实践要领,强调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实践性构建良好学习环境,关注评价。接着,徐主任对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给予了肯定,并对活动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深入浅出地让老师们领会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收获分享
万燕琳老师:高君宁老师和张敏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为我们展示精彩的综合活动课程,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徐特的讲解让我对跨学科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要依托真实情景,设计结构化的问题,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去探索发现,建立对知识的好奇心。
王燕清老师:通过研讨学习,我发现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低年级学生通过主题式学习,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如在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时,数学成为观察和描述现象的有力工具。而高年级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不仅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还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等跨学科能力。有效的跨学科学习设计,要以主题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
顾佳佳老师:此次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跨学科教育的认识,也为以后组织开展跨学科学习有路可走,有法可循。高老师和张老师所教授的两节课,均聚焦于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量的学习,这一教学安排彰显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在这类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得以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两位老师通过精心策划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化,进而推动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让人受益匪浅。
包荟老师: 徐特基于数学的教学要求,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和《身体上的“尺”》这两节课,提出应当以真实情境和知识结构为载体,构建知识框架,实现课程综合和学科育人。低年级可以实行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但是要注意融合性和合理性,不能为了“跨”而“跨”。另外,评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课堂上要让学生先反思再评价,评价时注意先自评再互评,做到主体多元化,角度多样化。
王艳老师:在这次活动中,徐特指出跨学科学习过程就是目标,详细地为我们解释跨学科学习的相关知识,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跨学科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项研讨活动,不仅展现了跨学科教学在知识融合、素养培育上的独特魅力,更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这将推动我校教师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之路,把先进理念化为行动,为学生打造多元成长空间,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