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系统探索数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通过一学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初步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将主要进展总结如下:
一、研究体系科学化建构
课题组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手段,对本年级师生开展需求调研。研究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存在工具功能单一、阅读支持浅表化、表达训练程式化等突出问题。基于此,研究构建了包含技术适配度(工具易用性、功能匹配度)、阅读支持力(文本解析深度、互动反馈质量)、表达创新性(创意激发、个性表达)的三维评估模型。同时参照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要求,设计了“课前智能诊断-课中动态支持-课后精准反馈”的教学闭环,为实践开展提供系统化理论框架。
二、教学融合模式创新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重点探索了“技术工具嵌入式”和“教学活动互补式”两类深度融合路径。其中,技术嵌入式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智能朗读软件的应用,能够生动呈现古诗文的韵律节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典文学的音韵之美;其次,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对课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和逻辑关系;最后,借助AI作文批改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写作训练的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大大提升了写作教学的效率。这些技术工具的嵌入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三、核心成果凝练
研究提出“技术服务人文”的基本理念,明确要求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必须服从于文本解读深度和语言训练效度。具体表现为:智能朗读侧重情感韵律分析而非单纯发音矫正,VR场景构建服务于文本情境还原而非技术炫示。同步建立的评价体系包含量化指标(阅读速度、批改准确率)与质性标准(思维导图逻辑性、创意写作新颖度),通过“平台自动采集+教师人工评估”的双重验证机制保障数据信效度。
四、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本研究在推进过程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实际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技术工具的功能开发与教学需求存在脱节,部分智能系统对学科特性的适配不足,难以深度支持文本解读与语言建构;其次,教师数字素养的差异性导致融合实践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工具表层使用阶段;再者,现有评价体系对“技术-教学-素养”三维关系的阐释尚不充分,量化指标与质性标准的结合仍需深化。未来改进应聚焦三个维度:其一,建立“需求-研发-应用”的协同机制,通过教师工作坊等形式促进技术供应商理解真实教学场景;其二,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针对不同信息化水平的教师设计差异化成长路径;其三,完善动态评价模型,将技术应用效能转化为可观测的学生素养发展指标,特别关注数字化环境下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表明,数智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把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后续将持续完善“技术隐形化”应用范式,通过建立校本研修机制、开发诊断性评价工具等途径,推动研究成果向常态化教学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