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作者: 时间:2025-09-25 点击数:

多模态赋能,绘本生花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小学中年级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学期总结

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 陈晨

本课题以多模态理论为指导,致力于探索小学中年级英语课内外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整合图像、声音、手势等多种符号资源,构建适配中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框架,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综合语言能力,为区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样本。本学期,课题组围绕核心问题,系统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进展与成果

1.现状调研与问题聚焦

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课题组深入了解了多模态绘本教学的应用现状与真实困境。调研发现,教师虽普遍认可绘本教学的价值,但在实践中多依赖视觉模态(图片、视频),听觉、触觉等模态应用不足;学生普遍偏好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音频故事),但课堂实践受限。主要困境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源获取困难,教师难以找到与教材主题匹配的多模态素材;二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部分教师对多模态理论理解不深;三是课堂时间紧张,难以平衡多模态活动与教学目标。这些发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精准的问题导向。

2.理论框架构建与文献梳理

在厘清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确立了以多模态理论为核心,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图式理论及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发现,国内外在多模态理论及绘本教学方面已有较多探索,但针对中年级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仍显匮乏,动态模态应用研究与本土化资源开发亟待加强。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适配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多模态绘本教学框架,强调通过多感官协同促进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资源开发与整合策略

针对绘本与教材主题匹配难题,课题组开发了基于教材知识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水平的绘本匹配框架,并制定了明确的主题分类标准与资源索引方式。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多模态绘本资源库,涵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资源库注重交互性与趣味性,同时确保系统性与连贯性,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体验。例如,针对哲学启蒙类绘本,开发了批判性思维优化策略;针对科普百科类绘本,设计了个性化自主探究任务;针对传统文化类绘本,采用了多维型空间驱动方案。

4.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验证

课题组聚焦故事类、科普类、情感类三类绘本,设计了差异化的多模态教学策略。故事类绘本强调通过动画配音、角色扮演强化情节理解;科普类绘本结合实物模型、动态图表辅助知识探究;情感类绘本借助音乐渲染、表情模仿传递情感内核。通过试教实践发现,多模态元素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但需注意平衡丰富度与注意力分配,避免过度依赖非语言模态而弱化英语表达。针对试教中暴露的问题(如学生表达能力差异、小组合作分工不清等),课题组通过分层台词设计、任务卡细化、表达模板提供等方式进行了动态优化,形成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集与配套资源包。

二、实践心得与反思

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在本学期的研究实践中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体会,这些体会既来自理论探索的启发,更源于课堂实践的淬炼。

1.理论需扎根实践

最初,我们团队对多模态理论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学术层面,倾向于追求模态的丰富性和技术的先进性。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我们发现必须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在科普绘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教学中,我们原计划采用AR技术呈现毛毛虫的蜕变过程,但考虑到设备限制和操作复杂度,最终改用学生手工制作毛毛虫成长手册,通过触觉体验(触摸不同材质的"食物")、视觉呈现(绘制成长阶段)和语言表达(描述蜕变过程)的多模态结合,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最先进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真正有效的多模态教学应该是"接地气"的。

  1. 开发系统化资源

    在试教初期,我们曾陷入"为了多模态而多模态"的误区。在一节故事绘本课上,我们同时使用了音频朗读、动画演示、角色扮演、实物道具等多种模态,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课后检测发现学生对核心句型的掌握反而不如传统教学。通过反思,我们意识到模态之间缺乏协同性,过多的感官刺激反而分散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注意力。经过调整,我们开始注重模态的"梯度设计":读前阶段以视觉模态(封面预测)为主,读中阶段侧重听觉模态(音频输入)与语言输出(对话练习)的结合,读后阶段拓展到动觉模态(角色扮演)。这种有节律的模态切换,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确保了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2. 支持实施差异化策略

    中年级学生正处于英语能力的分化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同样的多模态设计对不同水平学生产生的效果差异显著。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英语表达,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往往陷入"演了就不会说,说了就忘了演"的困境。为此,我们开发了"多模态脚手架"体系:为需要支持的学生提供图文台卡、句型模板和分段练习的机会。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多模态教学不是要取消差异化,而是要通过多元入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三、下阶段个人展望

    通过这些实践,我更加坚定了多模态教学的价值追求:它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它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学习规律的深度尊重;它不是统一模式的推广,而是教师专业智慧的创造性释放。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在"热热闹闹"的多模态实践之后,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真正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本学期研究通过扎实的现状调查、理论构建与案例实践,初步验证了多模态理论在小学中年级英语绘本教学中的有效性。多模态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更通过多元符号协同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内化与思维发展。未来,课题组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为区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助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