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课题总结

作者: 时间:2025-09-29 点击数: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课题总结

一、本学期历次活动研讨主题及基本情况

本学期课题研究贯穿3月至6月,共开展4次核心活动,各活动主题明确、聚焦实践,形成“从计划到总结、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链条,具体情况如下:

活动时间

研讨主题

参与人员

核心内容与成果

2025年3月18日

明确课题研究计划,锚定趣味教学方向

课题组成员全员

1. 王海宇、沈晗晓老师介绍课题核心内容与学期研究方向,确定“贴合低学段特点,以趣味活动渗透汉字文化”重点。

2. 成员研讨提出建议,朱老师提出的“姓氏寻根之旅”“广告牌识字大冒险”成为实践方向,搭建“生活—文化—识字”联结思路。

2025年4月22日

深化课标理论学习,提炼课例教学策略

课题组成员全员

1. 集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剖析“学习任务群“低学段识字要求“汉字文化传承”章节,夯实理论基础。

2. 观摩史春妍老师《日月明》课例,学习“汉字拼图”“小小造字家”等设计,提炼“互动性教学“实践性活动”两大策略。

2025年5月27日

深化理论认知,探索创新识字方法

课题组成员全员

1. 学习《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一文,明确“汉字构字思维与儿童认知规律结合”的研究方向。

2.分析优秀案例,梳理出“字理识字”“形声字识字“游戏识字”3种创新方法,丰富研究方法体系。

2025年6月3日

总结学期研究成效,布置假期任务与下学期规划

课题组成员全员

1. 复盘学期成果,反思“教学方法适配性”“文化体验深度”等问题。

2. 布置假期“识字溯源实践“”任务(如家庭姓氏探究、社区广告牌解读)。

3. 确定下学期“任务群进阶设计”重点,推动识字教学向“文化认同”转化。

二、研究成果

本学期课题研究围绕“实践落地”与“理论深化”双向发力,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成果体系,具体分为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两类:

(一)实践成果:形成可落地的教学方案、策略与方法

1.探索趣味识字活动方案:结合低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打造生活化、趣味化的实践载体,提出实践类识字活动

2.大核心教学策略:从课例观摩与实践中提炼出普适性策略——“互动性教学策略”、“实践性体验策略”,为低学段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提供路径参考。

3.梳理识字方法:基于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梳理出适配低学段的方法体系——“字理识字法”、“形声字识字法”、“游戏识字法”,丰富教师教学手段选择。

(二)理论成果:完成两篇专题论文,深化研究内涵

王海宇、沈晗晓老师结合本学期实践,围绕课题核心议题撰写论文,推动研究从“实践探索向“理论沉淀升级:

沈晗晓老师撰写《任务群视域下字理文化融入低年段识字教学研究》聚焦“字理文化”与“学习任务群”的融合,明确如何将汉字构字规律、字形演变等文化元素,通过任务群设计融入低年段课堂,为汉字文化深度渗透提供理论框架。

王海宇老师撰写《让汉字“活”起来-学习任务群下低年段识字教学的文化体验设计》:以“汉字文化体验的趣味性”为核心,分析如何通过活动设计让汉字从“静态符号”转化为“动态文化载体”,为低学段识字教学的“文化化设计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撑。

三、课题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学期研究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推进中仍暴露部分问题,结合问题根源与后续研究目标,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汉字文化体验深度不足:现有活动多停留在“文化感知”层面,未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导致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较浅层,难以形成文化认同。

2.理论支撑强度不够现有的研究缺少专家事例的呈现,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论部分,课堂实践的生成缺少专业理论的支撑。

(二)改进措施

1.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适配性

每月开展“方法适配性研讨”,组织课题组成员分享不同班级的方法应用经验,提炼可调整、可优化的细节(如基础薄弱班级可增加“汉字动画演示”环节,降低理解难度)。

2.深化文化挖掘,提升体验深度

结合下学期“任务群进阶设计”重点,在现有活动基础上增加“文化延伸环节”收集整理汉字文化资源库课题组成员深化文化教学提供素材支撑,推动体验从“感知”向“认同”升级。

3.加强理论研究,支撑课题成果

课题组各成员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切实落实理论学习目标,提升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为课题研究夯实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