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价值
从教育实践层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思维品质不仅关乎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影响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活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概念界定
(1)活力课堂
活力课堂就是要关注生命成长、关注动态生成、关注个性发展、关注价值诉求、关注未来发展,实现交互探究、合作共享、智慧生成,实现适应新时代的“因材施教”,让课堂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科学”。(怀特﹒威廉语)可以说,数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在不断地发生与发展。由于学习者个体的差异,表现出数学思维水平的差异。这种思维水平的差异性是以数学思维品质为其标志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则必将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相应地,作为数学思维水平标志的数学思维品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发展。
数学思维品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3)指向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力课堂教学研究
在全力打造“活力教育”之际,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针,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具体的课堂中,学生之间合作共享,智慧生成,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支撑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
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主体,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来理解世界。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和情境,如设计实践活动和提供探索式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思考。
3.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包括逻辑-数学智能,这与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密切相关。活力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问题解决、推理和模式识别,旨在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活力课堂”、“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形成对指向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力课堂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探索指向中年级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策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实践研究,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之间合作共享、智慧生成,形成活力课堂的基本模式,使活力课堂真正服务于我校学生,实现我校学科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1.活力课堂及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活力课堂”、“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校活力课堂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及中年级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品质的现状。
2.指向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策略研究
通过课例研究、课堂观察,整理分析典型案例,积极探索提炼活力课堂下发展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3.指向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力课堂基本模式研究
通过行动研究,将研究成果经验及时运用到具体课堂中,切实转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堂需求,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活力课堂模式,为本区域提供实用可操作有价值的实践样本。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我们认为活力课堂应创设活动场景,激活学生思维动机
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可以带给学生一种神奇的体验,能为学生创设出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促使学生在互动性强、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2.我们认为活力课堂应重视合作探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明白这一知识是怎么得出的,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小组合作去探究、去发现。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结合学生集体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深入思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讨论分析的过程,在相互支持、配合下,促进每名同学的数学思维培养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每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多以4到6人为宜,且应注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从而使合作学习效果更佳,发挥集体作用。
3.我们认为活力课堂应关注练习设计,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离不开练习,习题的设计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这样更加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学生的个性。巧妙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活力课堂的角度来研究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
2.研究内容的创新,将活力课堂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相融合,教师需要借助课堂使学生之间合作共享,智慧生成,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两者的融合将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发展效果倍增。
七、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当前我市建设“活力教育”,全力打造“活力课堂”之际,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针,为本小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问卷调查对活力课堂及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课例研究,探索活力课堂下发展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策略。通过行动研究,将研究成果经验及时运用到具体课堂中。
(二)实施步骤
本小课题的研究设想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针,基于我市全力打造“活力课堂”,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反思,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24年2月-2024年3月)
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活力课堂及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为本小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本小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实施研究阶段(2024年4月-2025年4月)
运用课堂观察、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积极探索发展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策略和形成活力课堂的基本模式的研究,为全校学生服务,切实提升我校学科质量。
(3)总结提炼阶段(2025年5月-2025年6月)
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指向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力课堂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完成结题小报告的撰写,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为本小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2.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本小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厘清“活力课堂”、“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
3.案例研究法。对师生的具体课堂教学情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到一定的规律和本质,最终提供支撑性材料。进行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分析活力课堂下发展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4.行动研究法。在具体教学中,将研究成果经验进行及时运用,边实践,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活力课堂的模式。
5.经验总结法。及时撰写课例,总结反思,对指向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力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和概括总结,使之上升为论文进行发表或参赛。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2024.3)
针对学情,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本校活力课堂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及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现状,完成调查报告。
(2)文献综述(2024.3)
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本小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厘清“活力课堂”、“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形成文献综述。
(3)案例汇编(2024.4-2024.12)
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发展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形成有利于发展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在具体教学中形成基本模式的案例,为发展中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理论指导及借鉴意义。
(4)研究论文集和结题报告(2025.1)
对本小课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形成论文集并撰写结题报告。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制度保证:课题组将制定研究制度来规范研究行为,确定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汇报情况,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进行课题的中期检查。
2.时间保证: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在完成规定课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的其余时间都将以本课题的研究为主。
3.过程管理:加大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素质。管理小组将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诸多事项的组织、协调工作,以使管理出效益,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4.组织保障:组建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室和各学科教师组成,负责研究的计划、实施、监检、指导等工作。
5.经费保障:我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