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 课堂”的教师发展------陆渡小学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作者: 时间:2024-03-26 点击数: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助力提质增效,3月25日,陆渡小学全体数学老师开展了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建文老师来校指导,我校数学组全体老师全程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薇老师执教了三年级《可能性与可能性大小》一课,这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内容看似简单,理解起来却非常抽象。在教学形式上,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游戏活动式的数学课。整节课在活动中开始,在活动中结束,力争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以个体参与、小组参与、动手参与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具体的数据统计过程,感受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尝试用“情境与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大小形成的探究过程。

课后,老师们针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研讨,在研讨中,围绕怎么提问更有趣味、更自然?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整节课的环节和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好想法、好建议。

唐嫣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黄佳瑶:学生闯关第三关换节,通过挑战性任务“每个袋子里都装着5个球,有黄球,有红球。如果不打开袋子,你有办法判断每个袋子里哪种颜色的球多吗?”使学生产生“我要收集数据”的内在需求,进而开展试验。当摸球次数少的时候,摸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间的差距较大,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多,学生能够通过对摸球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有了猜测的方向,能有理有据地进行猜测。从而体会到随着摸球次数的不断增加,摸球结果会不断趋近实际情况。从自主设计试验,到收集、整理数据,再到运用数据进行合情推理,最后对数据进行反思,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试验过程,感悟到数据的价值,培育了审慎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徐特对王薇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徐特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试验1的设计完善”;10次摸球结束,让学生猜测第11次可能摸到什么,从而体会“每次摸到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以及可以更多的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例如“规定球的个数和颜色,学生尝试如何放球”。

通过共同研讨,老师们对本课的教学都有了更多的想法,相信会一起不断进步,在教学中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